收入太低没人肯学 上海多数“非遗”面临断层困境

作者:朱蒙雪/方媛 来源:新闻晚报
2013-09-11 17:05:28

“很多人收入只有本市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好在我们单位环境很好,还有一些项目性收入,可供安心创作。 ”何伟福说,“出于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我们这一代人也愿意坚持,但下一代人就很难说了。”还有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师以副业养主业。何伟福的一位从事葫芦雕刻的好友,在雕刻之余做一些古玩生意、出售书法和国画作品来提高收入。

大学生们收集、整理了108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逾三成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只知皮毛甚至毫不了解;海派“非遗”项目的认知度更低,以上海面塑技艺为例,66%的受访者表示“不是很了解”,3%称“完全不知道”。陈凯峰痛心地说:“很多人根本不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别提如何欣赏,也就更无从体会到它们的价值。 ”

建议

让“老手艺”走出作坊融入生活

近年来,国家对传承非遗文化狠下了一番功夫,如2011年正式立法对非遗文化进行全面保护,近年来各地都成立了非遗保护机构,各大非遗场馆建成开放等……

如何复兴行将式微的“老手艺”,保有传统文化的情怀?鉴于耗费大量财力建造的非遗场馆乏人问津,大学生们此次调研后建议,增加“非遗”项目的推广力度,如可在地铁站、街道、广告栏等人群流量大的地方播放相关宣传片;有关部门定期组织“非遗”公益活动,让“老手艺”走出作坊和场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陈凯峰表示,无论国内国外,手工业都在逐步走向衰退,但国外对民间技艺、传统手工业的一些保护方法可资借鉴。如日本根据法律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基金,由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进行评估,从而确保资金投入到最该用的地方。这能保障从业者的生存条件,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以解决这一领域的老龄化困境。

国外从业经营的模式和市场规范也可作为“他山之石”。 “什么是手工?什么是机械化?要把这两者分清楚,在市场上用价格把它们明显地区别开来,”陈凯峰说,“这样一来,尽管一件大师级的作品可能需要投入一年的时间,但作品所得也能保证创作者一年的生存需要。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愁没有年轻人加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