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太低没人肯学 上海多数“非遗”面临断层困境

作者:朱蒙雪/方媛 来源:新闻晚报
2013-09-11 17:05:28

开门授艺,社会传承最有生命力

红色小面团三搓两揉,再添上黑色的尾巴、黄色的小嘴,没几分钟,一只“愤怒的小鸟”就活灵活现地“坐”在了桌上。 “这是最简单的,复杂的面塑作品耗工很久。”今年41岁的“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人陈凯峰边说边拿出了新近完成的一组Q版京剧人物作品“穆桂英比武”——只见穆桂英手持金色宝剑、英姿飒爽,眉宇间却流露出妩媚和顽皮。

北有“泥人张”,南有“面人赵”。陈凯峰生长在艺术世家——从上世纪30年代享誉全国的海派面塑开山祖师“面人赵”赵阔明是他的外祖父;母亲是赵阔明的长女、上海“面人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艳林,父亲则是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细刻”的名家陈恩华。自幼耳濡目染,陈凯峰成为“面人赵”的第三代传人。但陈凯峰表示,一脉相承难有突破,民间技艺的传承绝不能走“传内不传外”的老路,一定要开门授艺,“只要‘面人赵’还有一个人在,就永远不关门!”他强调,最有生命力的传承是社会传承。不过,想要成为传承人,一定要刻苦耐劳、耐得住寂寞,毕竟技艺的掌握不在一朝一夕、而需要日积月累的磨练。更重要的是,传承人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辉煌留给后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可堪托付的下一代传人。

令人叹息的是,技艺传承青黄不接已成面塑行业持续发展的首要困难。和何伟福的境况相似,陈凯峰有许多学生的家长担心面塑 “没钱途”、不让孩子继续学习,“顶多只是出于兴趣玩一下而已”。陈凯峰无奈地说:“如何令非遗文化传承人体面地吃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困窘

部分“非遗”传人月入两三千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团的6名大学生深入调研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发现大多数“非遗”传人正面临年岁较高、技艺断层、收入微薄等困扰。

对民间手工艺创作者来说,通常50岁可达技艺高峰,65岁仍然可以活跃,75岁以上技艺便逐渐衰退。来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本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项,传承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57项,传承人平均年龄也超过60岁。

“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情况也令人堪忧。大学生走访了群众艺术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浦东民族民俗民间创意推广中心、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和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等5个本市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拜访了上海面塑、何氏灯彩、海派细刻、海派剪纸等多个“非遗”项目传承人,了解到传承人主要分以非遗技艺谋生和非技艺谋生两类,他们中的多数人收入不高,月收入仅2000元至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