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City Walk到上海邮政博物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处百年老建筑的大门被许多游客称为“上海之门”,构成“最佳取景框”——门外是上海母亲河苏州河,远处即是浦东陆家嘴“三件套”,城市景观美不胜收,“随手拍就是明信片”。
熟悉此地的市民游客会发现,取景框里的画面有变化了:以前,路口高大粗壮的交通信号灯杆在镜头里突兀地切割画面。最近,这处灯杆变矮了,城市天际线没了遮挡,可以完美地留在一张张打卡照里。
左图:调整前的红绿灯占据画面显著位置。右图:红绿灯调整后,上海市人大代表秦畅在此“打卡”。新华社发
红绿灯“让路” 取景框,细微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要从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秦畅的一份建议说起。
“我是带团队到邮政博物馆参观时偶然发现的这个‘瑕疵’,回去上网一搜,发现大家的‘吐槽’还不少。能不能有所改变?”今年年初的上海市两会上,秦畅提出《关于邮政博物馆门口红绿灯调整,精细化治理助力城市文旅的建议》,其中写道:上海应该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城市文旅、人文表达上以“宠粉”心态,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准备好“最佳城市观赏角度”。
在两会代表建议现场办理中,秦畅向上海市公安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接下来,秦畅收到上海公安部门一次次的反馈:春节后的一周——已到现场进行勘察,按照规定,该路口必须有交通信号灯,在不挪走红绿灯的前提下,正在寻找更好的方案;过了一个月——秦畅又接到邀请,与公安部门一同到现场再次调研,并拿出一份书面效果图,拟将红绿灯灯杆由6.5米缩短到3.5米,由红黄绿三灯改为人行信号灯,并按此征求意见后落地实施。
就在前几日,秦畅收到了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对代表建议办理的书面答复,并再次受邀前往这个十字路口,看到了已经“瘦身”成功的交通信号灯。而这时,新版“红绿灯”已经运行了一个月。
画面左处为调整后的交通信号灯。新华社记者 郭敬丹 摄
之所以没有在落地实施的第一时间答复代表,是因为交警部门还需要一段“观察期”。一个月里,他们密切关注信号灯调整后交通指挥和车辆、行人的反应,以及12345市民热线,确保调整后的安全效果后,才正式答复代表:我们认为,代表提出的建议对于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及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契合了城市文旅发展的需求。
秦畅将现场的亲身体验拍成视频发到社交媒体,评论区很热闹。很多人说,自己还要再去重新打卡,拍一张“清清爽爽无遮挡”的“标准”美照,让情绪价值“拉满”。
市民游客在上海邮政博物馆门前留影。新华社记者 郭敬丹 摄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超大城市是如何在治理复杂综合题中作答。”秦畅说,如今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细节和价值感,这就考验城市怎样从新需求中不断把握“合规合法”与“合情合理”的平衡,并寻找多元群体对城市期待的最大公约数,让科学决策的“技术判断”和“价值判断”相统一,让“奔赴一座城”的心情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