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质量情怀②丨上海“第一秤”无人问津竟是喜事,只因人心里的“秤”准了
在徐汇区龙华菜市场的一角,有一根鲜艳的橘红色立柱,颇为惹眼。走近一看,这根立柱顶部向左延伸的杆子上连着一个显示屏,显示屏下面吊着一个秤盘。
原来是一台悬挂式自助公平秤。不过,尽管看似普通,实则大有来头,堪称上海“第一台”——2011年,作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200家集贸市场先后设立了自助式公平秤,龙华菜市场这台是最早被送进菜市场的一批。从此,一待就是六年,至今还在为公众服务。
2011年投入使用的第一批自助式公平秤还在发挥余热 陈玺撼摄
一起一落,见证人心的“秤”准不准
六年并不长,但对一台悬挂式自助公平秤而言,它已经随着称重而重复了数万次的下沉、抬起,这“一起一落”的背后,见证的是市场的诚与欺,人心的公与贪。
对于紧靠自己摊位的这台公平秤,林翠华坦言,六年来的心情像“过山车”。2011年,这台公平秤偏偏落在了她的水产摊位旁,让她很难适应。“别人看到了,还以为我秤不准,做生意要做手脚!”林翠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她曾向菜市场提过意见,但因为公平秤并没有设在她的摊位前,属于“公家的地方”,被驳了回来。
不到一个月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林翠华居然主动找到市场管理方,说要感谢公平秤!道理很简单,公平秤有公信力,许多买完菜的人都来称一下,路过水产摊,说不定就看上哪条鱼,顺便买了。如此一来,公平秤反而成了给林翠华带来客流的帮手。看到林翠华的生意变好了,周边的摊主也积极打报告,要求在他们附近也装上公平秤。
公平秤的好处,不只是带来客流,带来的,还有信任。
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5年至今,该局仅接到3起关于集贸市场短斤缺两的投诉举报,而且全都与水产、海鲜无关,都是关于定量包装商品的问题。
“装了大半年后,就没啥人去过公平秤了。”林翠华表示,时间一长,老顾客都很信任她,甚至有人觉得在她那里称完重,如果再去过一下公平秤,是对她的不尊重,会不好意思。
从2001年龙华菜市场开门营业,林翠华和她的丈夫就已经开始经营水产摊位,虽然每天起早摸黑,搞得浑身鱼腥味,但小日子却是越过越有奔头,如今每天的营业额稳定在2000多元,还在上海的中心城区买了房。
“人心就是一杆秤,心不准了,生意肯定做不好。”林翠华相信,如果每个商户心中都有“公平秤”,顾客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林翠华的水产摊位已经经营了17年 陈玺撼摄
一些自助式公平秤就设在水产摊位前 陈玺撼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