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至8月初,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60余人赴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开展大思政课活动。活动贯通“专题辅导-实践考察-研讨交流”教学链条, 探索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效能提升新范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办的该活动致力于思政课教学改革上的一些超前探索,突出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突出大中小一体化贯通性,突出提升思政课吸引力要素问题。
7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洱源县举行。
洱源县县长万鹏表示,此次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落地洱源,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实践等主题开展研学,彰显校地携手、以智赋能的情谊,将为洱源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和力量,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的实践课堂。这是一次生态优先的实践课堂,洱源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工会主席于朝阳在致辞中讲到,上海交通大学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格局,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等价值观念贯彻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中,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使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在历练中成长。
在洱海,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科学治湖守护洱海绿水青山。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活动邀请孔海南讲述守护洱海水清月明的治水实践,他回顾了求学、工作、治理洱海的经历,其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科学精神,令教师们动容。
活动还邀请了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灿东,洱源县农业农村局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琴刚进行专题讲座。柯灿东通过大量案例、数据介绍了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工作,通过治理前后的鲜明对比,让现场教师了解洱海治理形成了“政府主导,依法治湖,科技支撑,企业创新,全民参与”新模式。杨琴刚讲述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及现代科技创新产业在洱源的发展情况,使现场教师认识到,洱源不仅是绿色梅果、有机水稻、蚕豆的故乡,还是绿色苹果、海菜花、特色花卉与蔬菜的盛产基地,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农夫果园更显蓬勃活力。在交流环节中,一线工作人员回答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困惑,提供了数据资料,为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活动中,教师们走实地、察实情、出实招。他们在多元化场景中感受沉浸式课堂的魅力,在调研式学习中读懂新时代答卷,针对问题提供思路,彰显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