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午12:03,“复遥号”卫星搭载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扶摇而上,直冲云霄,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 (供图)
这是继今年发射“复旦信息星”“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后,复旦团队参与研制的第三枚卫星。其核心算法模型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金亚秋院士团队研发,是复旦空天信息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复遥号”卫星发射后,获取的观测数据可实现对全球电离层参数反演,提升我国空间天气和电磁环境监测能力,有望为空天信息科学领域带来一系列创新成果。
面向国家空天信息领域的重大需求,“复遥号”卫星由复旦大学与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
“复遥号”是云遥宇航构建的全球掩星星座中的第25颗卫星,该星座预计明年完成90颗卫星的部署,能够实现对包括高纬度地区在内的全球电离层电子密度数据的覆盖。利用包括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在内的各类导航卫星信号,在国际上突破了以往掩星仅限于中低纬度电离层测量的局限。
该系统将服务于数值天气、磁暴监测、地震预报、海洋预报等领域,尤其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时间分辨率优于20分钟的实时预报信息,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空间天气预测的国际影响力。
“复遥号”卫星研发将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以AI for Space理念构建模型,基于复旦大学CFFF平台完成测试和验证,开拓性将物理机理融入AI领域,实现从“单纯数据驱动”向“数据+物理”双驱动的智能模型转变。
作为我国电磁波物理与空间微波遥感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金亚秋院士几十年致力于电磁波散射、辐射传输与传播、空间微波遥感及对地观测信息技术的研究,提出空天信息智能感知发展新理念。
在金亚秋院士创建的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付海洋研究员团队在电离层波物理与导航时空定位领域研究耕耘十多年,为“复遥号”研制打下坚实基础。
继研发“复旦信息星”后,“复遥号”的成功发射标志金亚秋院士团队在空天信息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将进一步提升复旦新工科研究能级。(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林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