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连结点和集中交汇处,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直以来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意识,营造爱岗敬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建设。
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4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药杏林育才奖”评选结果出炉,“杏林奖”由上药控股有限公司捐资于2014年设立。校企携手十年磨剑,鼓舞青年人才砥砺前行,充分展现了校企携手产学研合作的优秀成果,为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上海交大医学院与上药控股携手的十年来,共有100位教育科研医疗方面的突出人才获此殊荣。他们深深扎根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等工作一线,以“杏林奖”为新起点,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战线发光发热,成为医学院教书育人的一面旗帜。
后浪奔涌 人才高地加速成形
让有才者有所得,才能真正激励人才、用好人才。医学院坚持人才是立院之本、强院之基,在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构建极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以“杏林奖”为代表的荣誉激励举措为中青年人才搭台子、引路子,推进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2015年“杏林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卜军教授从事心血管病领域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卜军针对缺血性心血管病早诊早治的瓶颈难题,开展缺血性心血管病预防与早期诊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系列基础理论与临床转化的原创性成果,建设了心血管交叉创新团队和一流学科平台。
2017年“杏林奖”获得者、附属九院眼科周慧芳一直从事甲状腺眼病的研究,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眼眶病。在我国,该病患者数量超过400万,但是一直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也没有规范可循。周慧芳带领的九院眼科甲状腺眼病团队长期致力于此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针对该疾病早期诊断困难、缺乏对因治疗、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三大临床难题,带来了有效解决方案。
2019年“杏林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谢静远以慢性肾脏病(CKD)遗传机制为切入点,紧扣临床需求,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近年来取得成果包括定位CKD新致病基因,探讨CKD发病新机制,建立系列CKD诊断、预后评价及治疗新技术,对推动我国CKD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教书育人 杏林薪火传承有序
十年砥砺,“杏林奖”持续强化教师教书育人初心,挖掘和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让杏林薪火传承有序,生生不息。为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医学院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师资队伍,特别重视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多层次培养和激励。“杏林奖”不仅是对获奖教师既往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教育事业的激励。
2016年“杏林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童雪梅老师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她说:“在我求学过程中,包括院士在内的每一任导师都对教学兢兢业业、充满热情。”当教育育人的使命传承到童雪梅身上时,她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童老师最在乎的是学生的反馈。她总是把医学科研最前沿的观点带到课堂上,吸引学生去参与和讨论,引发他们对科研的探究热情和兴趣。
2023年“杏林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刘坤老师力争做好每个学生科研道路的“引路人”。刘坤认为,硕博研究生之间的合理搭配,逐渐形成了“传、帮、带”的团队氛围,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产出。而每一份科研成果又能成为团队新成员学习和提升的范例,帮助他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从而实现以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以才育才 为健康中国梦添砖加瓦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医学院注重激发人才潜能,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发展规划,让每一位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大放异彩。医学院与上药控股致力于让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让优秀人才拥有更大的舞台、更多获得感,使交医人才队伍的储备更充足,战斗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面向未来,医学院与上药控股将继续写好人才建设这篇大文章,深入实施人才强院主战略,深化卓有成效的人才培育举措,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杏林奖”也将继续做好医学院人才发展的“强磁场”,助力交医教师深刻理解“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内涵,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铮铮誓言,为开拓交医未来,共筑健康中国梦添砖加瓦。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