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罕·与共”2024年罕见病峰会召开

“呐罕·与共”2024年罕见病峰会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20 16: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企鹅宝宝”、“握焰求生者”、“被呼吸机困住的人”、“黏宝宝”……这些名字代表着抽中百万分之一概率的“基因盲盒”——戈谢病、法布雷病、庞贝病、黏多糖贮积症I型……当这样的超见命运被开启,唯有勇往直前。

“呐罕·与共”2024年罕见病峰会近日召开,来自罕见病联盟、政策与医疗保险科研机构与学术组织、医疗机构、患者组织及医疗行业的多方人士齐聚,探讨中国罕见病筛、诊、治、管、保、研的前沿进展。会上,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林康表示:“罕见病不仅是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罕见病的研究、医疗和保障事业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何用中国智慧和全球视角,进一步助力超罕见病群体的生命健康权得到更好保障,将是未来各界讨论的焦点之一。我们希望多方携手,加快构建如同彩虹般的多层次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给予他们追求理想的支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到0.1%的疾病。《2024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显示,在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然而仅有不到10%的疾病有已批准的治疗药物或方案,很多罕见病无药可用。而对于如溶酶体贮积症(LSDs)中的戈谢病、庞贝病、黏多糖贮积症I型(MPS I)等,目前国内确诊的患者人数甚至仅数百人,即确诊人数仅占总人口的百万分之一左右,是“超罕见病”。对于他们所需的治疗药物,由于患病人群极小、病情极其严重或致残、致死,疗法急需且不可被替代,患者经济负担更为沉重。

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主任黄如方表示:“罕见病药物由于患者稀少、病情严重,研发和生产成本也相应较高,在量价挂钩原则下,超罕见病患者人均分摊的治疗成本远高于常见病乃至一般罕见病。这对于本身已因奔波求诊、照护、无法正常工作的大部分超罕见病家庭来说,只能‘望药兴叹’。”

健康中国建设中,医疗保障必不可少。保障罕见病群体而言,更加意味着“生命的接力”。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善联表示,“罕见病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依靠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政策明确指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整合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资源,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实施综合保障,以探索罕见病保障机制。在我国罕见病用药保障探索中,地方罕见病‘专项基金’、‘大病保险’、‘普惠型商保’、‘医疗救助’等可行模式的探索,已经为罕见病患者撑起生命的‘医靠’。在国家层面参考国际经验,可探索通过在基本医保中制定罕见病专项预算、建立单独筹资的罕见病专项基金、罕见病立法等路径,进一步完善罕见病的保障。”

在基本医保方面,国家正在努力加快推进罕见病用药保障。IQVIA艾昆纬副总裁、大中华区商务解决方案总经理邵文斌分析:“从药物获批来看,对比2018年55种药物获准治疗31种罕见病,2023年上升为179种药物已获准治疗86种罕见病。就医保准入来看,2023年医保目录有15款罕见病药物被纳入。然而,对于价值较高的罕见病药物的支付标准,制药企业与医疗保障决策者之间仍存在分歧。医疗保障的可持续,需要基本制度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从‘主导’向‘牵头’转变,引入多元化支付以提升总体保障能力,基本制度界定保障范围,非基本制度提高保障待遇。”

近年来,我国已有多个省份针对罕见病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多层次保障方案,解决的核心痛点则是目录外的罕见病高值药保障。地方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逐渐形成以浙江、江苏为代表的“专项基金”模式,以山东、成都、湖南为代表的“大病保险”模式,以佛山为代表的“医疗救助”模式,以上海为代表的“普惠型商保”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保障模式。其中,江苏省在较早建立了省级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了罕见病在医疗保障立法层面的突破,在2023年出台了《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明确罕见病用药保障资金实行省级统筹、单独筹资,建立由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慈善等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罕见病用药保障资金纳入省财政社保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

在商保方面,上海近两年推出的“沪惠保”,通过将部分超罕见病纳入特定高额药品保障目录,使这部分超罕见病人群的用药报销比例达到70%。上海法布雷病患者汤锋磊说道,“从小我就忍受法布雷病带来的全身烧灼般的疼痛,这种疾病还会逐渐危害骨头、神经、内脏等,有了‘沪惠保’的药物报销保障后,对我来说不仅是疾病的缓解,更多带来的是向往未来的权利和希望,我有了规划未来的勇气。”

浙江江苏对罕见病用药保障专项基金的探索,全国范围是否能借鉴?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中心陶立波研究员表示,“建立多元化保障完善罕见病患者医疗保障的重要途径,而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的缺位,则是目前我国罕见病多元保障体系中最大的短板。从长远来看,在全国层面探索建立罕见病专项基金,由国家统筹、专款专用,是最优选项,其次就是地方先行先试,然后再扩展到全国层面。超罕见病的保障不是‘无底洞’,尽管个体患者的用药费用高昂,但是因为患者总数少,保障所需要的费用总额并不高,因此为疾病治疗周期长的超罕见病,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可行的。”

在筛查与诊疗实践的推动方面,多方参与共建使得这一领域不断发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秘书长助理杨庆斌先生表示:“为推动溶酶体贮积症患者早筛早诊,2023年7月赛诺菲支持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LSDs高危筛查项目,旨在助力戈谢病、庞贝病、法布雷病、黏多糖贮积症I型(MPS I)患者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

在提升医生罕见病诊疗能力方面,中国罕见病联盟启动、赛诺菲支持的中国溶酶体贮积症(LSDs)诊疗能力建设项目(STEP项目),目前已支持发布了5部LSDs专家共识,在6省市成立LSDs/单病种协作组,打造37家LSDs诊疗中心以及多学科(MDT)团队,并开展250余场继续教育活动。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周文婷)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