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宝』护,早有准备” 儿童预防接种科普活动启动

“全程『宝』护,早有准备” 儿童预防接种科普活动启动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4-25 15: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全程『宝』护,早有准备”儿童预防接种科普活动正式落地,全国100家预防接种单位同步开启公益科普。本次活动由澎湃新闻发起,通过生动吸睛、深入浅出的趣味科普,向广大婴幼儿家庭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及早全程接种儿童疫苗的意识以及对联合疫苗的认知,守护宝宝健康成长。

多年 “宝”护成效显著,但“儿童免疫防线”仍有未尽之需

婴幼儿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由于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健全,婴幼儿普遍面临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如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白喉、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引起的侵袭性感染等,这些疾病可能引发重症及并发症,不仅危及宝宝自身健康,还会给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负担。

疫苗是预防这些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为构建儿童“免疫长城”,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免疫规划已获得显著成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脊髓灰质炎、白喉等多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存的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

免疫防线逐渐筑牢的同时,新的挑战也不断浮现。一方面,随着国家免疫规划的扩大,儿童需接种的疫苗种类及剂次持续增加。根据2021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儿童需要在2周岁以前接种疫苗约20剂次。这不仅是对新生儿父母时间与精力的考验,同时,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风险、接种所需的社会成本等也随之升高。

另一方面,随着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免疫的衰减,我国已逐步积累起大量的百日咳易感人群,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患者增多,成为婴幼儿患病的重要传染源,让正处于“免疫空窗期”的新生儿面临健康威胁。

“苗”准痛点多点开花,创意科普助力提升认知

活动通过富有创意的“宝宝视角”,聚焦接种时间、保护效率、接种体验等核心痛点,结合吸睛展览、创意海报形式,传递儿童疫苗相关的科普知识,旨在提升公众对儿童预防接种的认知。不少带孩子前来接种疫苗的家长驻足于展览前,和宝宝一起拍照打卡。

(科普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展开)

作为系列活动的其中一环,巨物“二月苗”于近日率先亮相上海街头,为公众带来“苗”趣横生的科普巡游,呼吁共同关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巡游吸引了不少“路人粉”的关注,纷纷与“二月苗”合影,人们还可以通过“扫苗”现场二维码,进入科普专题页,了解更多科普信息。

(科普巡游活动亮相上海街头)

(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体验)

“二月苗”之名意在强调宝宝的2月龄,这是宝宝通过接种疫苗构建免疫力的关键时间窗。同时,2月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众多疫苗的起始接种时间点,包括脊髓灰质炎和百日咳等。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呼吁应尽早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建议首剂接种时间不晚于8周龄。

“以百日咳为例,越是小月龄的婴儿感染之后疾病负担越重。因此,对处于免疫空窗期的婴幼儿来说,及早、全程、高效地接种疫苗尤为重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副主任曾玫教授表示,“秉持早接种早保护的理念,对于这类疫苗而言,联合程度越高,同时可预防的疾病越多,宝宝获益也就越明显。”

响应号召布局长远,为中国好“苗”筑牢健康防线

儿童健康不仅关乎每个家庭,更是全民健康的基石。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儿童健康促进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婴儿死亡率下降至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同时,《纲要》强调以预防为主,并提出应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宏观目标指导下,简化免疫流程、优化排苗方案等趋势也广受关注。除了儿童与其家庭本身的“减负”,以社会视角来看,联合疫苗的应用也有利于提升预防接种效率,缓解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为我国继续扩大免疫规划的目标提供助力。

“目前,我国非免疫规划疫苗整体覆盖率仍有提高空间,这类疫苗对于疾病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对婴幼儿的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而公众对此类疫苗认知有限是制约其应用的因素之一。”曾玫教授表示。“当然,共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社会教育来实现。期待未来在这一领域有更多公益科普活动,帮助公众提高疫苗认知、增强预防接种意识。”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周文婷)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