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新著在沪发布

“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新著在沪发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1-15 16: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1月12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召开。学术界与出版界众多资深专家共聚新书发布会,围绕中国话语、世界文学与国别区域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

时值新时代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之际,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适时推出“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旨在多维度抉发系统性、高水平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形成长效的学术生产机制和凝聚效应,引领相关知识生产的中国主体意识和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姜锋教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教授任“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总编;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等担纲执行总编。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作为文库的首批成果,由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主编。丛书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的辩证统一、宏观立意与微观考辨的有机结合、理论创新与批判思维的相互融通,凸显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中的流变谱系和价值共识,归纳“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方法论,补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第一辑总共十部,聚焦德语文学对“中国故事”的叙事呈现,首批推出四部,其余六部将于今年与明年陆续问世。此次出版的四部著作分别为:《德语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及《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德语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在“政治神话”的理论视域下,探讨德语左翼作家作品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剖析其中独特的中国形象,拓宽中国故事的世界性书写维度。《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基于近现代巴陵会珍稀馆藏文献,回溯德国传教士体认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揭示德国认知他者的民族心理与思维范式,助力中德文化的对话与理解。《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聚焦魏玛德国旅行者与中国城市现代性的错杂纠葛,以非虚构中国叙事的他者之维,拓展魏玛共和国的文学与文化现代性话语研究。《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辑译二战期间在华犹太流亡者的报刊文章和作家书信,藉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从跨文化与文学维度展示中国深厚的价值底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

在发布会上,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教授指出,本套丛书对跨文化主题的研究是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读者在世界的发展脉络中发掘鲜活的中国故事,从文学中感受中国与世界的关联,深层次理解中国。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总编辑鲍静静女士表示,丛书站在中国立场,通过梳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积极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价值,对于凸显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指出,本套丛书的研究内容建立在扎实调研的一手珍贵文献基础上,体现了优秀的学术品质。其研究选题既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也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助益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杂志主编杨平教授称赞新书的研究有厚度、有品质,聚焦服务国家的战略,坚持中国立场和国际视野、他者意识的辩证统一,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的研究、中国形象在世界的形塑,以及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启示与借鉴。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记者周文婷)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