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2-29 09: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赵东元的答案只有一个字:爱。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份爱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从内心生发的理性思考。这种驱动力强烈到你愿意为它付出所有。”

12月28日上午,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赵东元以“‘孔’中看世界——无尽的科学前沿”为题作报告。

自称“造孔之人”的他,这次不单聚焦于他所深耕的介孔材料领域,而是将视角拉得更广更远,从遥远的古希腊哲学谈起,分享化学这一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对于科研工作返璞归真的思考。

报告开始前,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为赵东元颁发“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讲科学家的纪念证书,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讲坛。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科协等单位负责人,上海市各高校、中学师生以及科研人员、校友代表出席活动。

“做化学研究要充满想象力,要有做探险家的能力”

扎根本科教学20多年的赵东元,一向以备课认真著称。为了这场讲座,他更是花一周时间精心准备。148页的幻灯片,既有化学科学的发展,也有创新的科学思维,还有未来的学科发展。

什么是化学?讲座伊始,赵东元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引入,从化学家的视角分享了人类如何看待物质,以及如何从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科学的历程。

化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其起点最早可溯源至中世纪的炼金术。人们研究物质的起源、构成,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神秘。希伯来语中的“Chaman”,便是“谜团”的意思。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赵东元结合甲骨文与杜甫诗句,揭示了“化”字所蕴含的变化之意。在他看来,“造化”正是化学的本质,大自然创造了万物,通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造就了大千世界。

谈及化学的特点,赵东元认为:“化学没有数学那么‘精确’,也没有物理那么‘高大上’,很多时候也看不见摸不着。一代代化学研究者,都是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前进。”比如,仅仅为了弄清楚空气的组成,人们就前前后后花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化学家要充满想象力,要有做探险家的能力。”赵东元强调。而与此同时,化学也是合成的艺术,是一门艺术的科学,需要被传承和创新。

开启近代化学之路的“化学之父”罗伯特•波义耳、创立原子论的约翰•道尔顿、“有机合成天才”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回顾漫长的化学科学史,赵东元紧扣关键人物,分享了他对于科学精神的深入思考。其中,“独立”是关键词。

为什么科学是“独立”的?赵东元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个人或者极少数人对人类共识的挑战。新实验结果催生的新理论往往是突破性的、跳跃式的,不可能从已存共识中演绎出来。常规科学是演绎的,而革命性的科学思维是破坏性的、超逻辑的。

创新的科学思维从何而来?赵东元认为,“正确的选题”,“好的科学方法”,“抛开功利、深邃思维和大胆质疑”,“科学合作和科学道德”,缺一不可。

赵东元还分享了一张经典照片——玻尔祖孙三代在一块黑板前讨论科学。其中,托马斯·玻尔(中)、阿格·玻尔(右)获诺贝尔奖。这个简单又温馨的画面,无疑是科学精神传承的极佳注解。

玻尔祖孙三代合影

“化学没有圣杯。我的哲学气质不在于为解答大疑问做研究,而是在于在美丽的化学庭院里研究很多小的问题,将目光放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上。”他最后借1981年诺奖得主罗尔德·霍夫曼的话勉励大家,做科研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林淑娟)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