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继续深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致远模式”

上海交大继续深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致远模式”

来源: 中国日报
2023-11-08 21: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11月8日下午,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东中院1-106教室内,资深学者、青年科学家、博士后、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汇聚一堂。从8日起的连续两周时间里,李政道研究所首席科学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将开设系列讲座“理论物理中的前沿问题”,与在座师生共同掀起一场关于前沿物理的头脑风暴。

跟随科学大师去解答“天问”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致远学院创院院长、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院士表示,“让他们跟随着大师的步伐,秉持着天问的精神,聚焦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从事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规律。”

不论是梅贻琦曾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还是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塞缪尔森所言的“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大师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是古今中外所公认的。一项对诺贝尔奖得主的调查显示,有50%的诺奖得主曾是前辈诺奖得主的学生或研究助手。

今年7月,上海交大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举办2023年计算机科学“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其间邀请了John Hopcroft、姚期智、Adi Shamir三位图灵奖得主与学生“炉边对话”,为学生与大师面对面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在大师的熏陶下,学生除了在专业领域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外,在科学精神、人生智慧等方面也都受益匪浅。吸引全世界最顶尖的师资力量参与到致远的人才培养中,这是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即将于明年建成的致远书院也将进一步营造师生同学共住、共思同研的学术生活共同体。

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

致远学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继承并发扬上海交大培养“第一等人才”的目标,借鉴国际先进人才培养理念、打造与世界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知识整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多元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领袖人才。

“科学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两位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重要工作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李政道先生的朋友,维尔切克在2017年受聘成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对于李政道研究所的框架构建、中国青少年的人才培养和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做出了诸多贡献。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未来科学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加强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对国际合作的主导性”,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章俊良表示,“三年疫情加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国际合作与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我们的海外合作教师依然会在线上为致远学子授课,但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传递、理解和创造,线上授课远不能够取代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在疫情恢复后,我们计划在各个专业方向都邀请一位诺奖级的顶尖学术大师来为学生授课。今天稍后,我们还将举办两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arl Barry Sharpless受聘为致远学院化学方向首席教授的聘任仪式,之后我们也将在其他学科继续寻觅合适人选担任首席教授。”

让学生享受“自由提问”的幸福

维尔切克曾说,“在科研生涯里,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回答问题上。但有的时候,我会仔细思考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工作。拥有提问的自由是一件幸福的事。”

近年来,对于提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逐渐在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致远学院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依托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平台,面向全国拔尖计划2.0高校,组织开展“提问与猜想”活动,引导基础学科拔尖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拓展知识广度和思考深度,敢于突破常规框架、敢于跳出思维定势、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勇于提出原创性问题并开展前沿探索,激发科学志趣、探索未知世界、勇攀科学高峰。

“在本次的课程安排上,大师来讲可能只占到一半甚至更少的部分,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向大师面对面地提问。维尔切克教授的涉猎非常广泛,他不仅是一位顶尖的科学家,对哲学和艺术等领域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非常乐意和同学们交流各种问题”,课程负责人、致远学院副院长何峰表示。在整个授课期间,致远学院还将安排维尔切克与学生共进午餐,共同体验书法、龙舟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增进师生间的高质量互动。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于熠镭

【责任编辑:王晔】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