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得水而兴。流淌千年、穿城而过的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两条母亲河。
“一江一河”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变迁:开埠以来的潮起潮落,工业时代的光荣与梦想,改革开放的奋进勃发,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
21世纪以来,“一江一河”沿岸贯通、开放、更新,摩登水岸活力再现,多元水岸永续发展。二十余年,奔流而来一份打造世界级滨水区的“上海方案”。
江河交汇处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图
旧时黄浦江:海风里的盐分、遍布工厂的生产岸线,与世纪精品工程
2017年的一个下午,站在黄浦江沿岸的客轮码头,上海作家陈丹燕想起少年时代。放暑假,她会从公平路的这个码头出发,坐一天一夜的海轮去青岛。等船开闸那一会儿,海风中沉重的盐分将裸露在外的手臂变得湿嗒嗒。
如今,空旷的旧码头已成为滨江岸线公园,走在岸线上,陈丹燕感到谦卑而欣喜:上海看上去,像是一个有来历,有脑子,也有雄心的城市了。
这一年末,黄浦江两岸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滨江贯通后,接待人数成倍增长。据市江河办数据,滨江空间可服务480万市民(以15分钟生活圈800-1000米为半径测算)。2023年春节,浦江游览接待5.6万余人,同比增长超过200%。
黄浦江的贯通并非易事。要追溯,得把时间拉至180年前。
1843年,上海开埠。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沿江沿河展开,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在黄浦江畔,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发电厂、第一家造船厂……浦江沿岸逐渐发展成一条码头与工厂遍布的生产岸线,留下了诸多见证近代上海辉煌的工业遗产。
而在上世纪早期,“实业救国”理想与众多民族资本的“强国梦”萌发在苏州河畔,码头、工厂、仓库遍布。
1990年代起,黄浦江沿岸的生产制造功能逐步减弱。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浦东开发万象更新,黄浦江两岸制造业逐步转移:冶金钢铁迁至宝山,化工业落址金山。
2002年,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开启“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转型之路。
世博会的筹建加速了黄浦江沿岸地区的能转型与岸线腾让。世博会选址黄浦江两岸在国际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曾对澎湃新闻表示:“一般世博会选址不会放在市中心地段。但我认为我们选址是世博会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我们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上海时,对黄浦江的定位就是世纪精品工程。”
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黄浦江两岸进行了大量的产业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末,黄浦江沿江区域累计动迁各类企业约3400户。沿江环境面貌极大改观。徐汇滨江,浦东前滩、后滩地块都在世博会后加快了建设。
经过30年的发展与更新,浦江两岸从生产岸线转型成为生活岸线和综合服务岸线。而在平行时间里的苏州河,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8年11月9日,从拆迁中的江南造船厂船坞眺望浦东 郭长耀 图
苏州河治理:牙膏的味道、酱油色的乡愁,与飞鸟的栖息地
在摄影师陆元敏的记忆中,苏州河边能闻到留兰香牙膏的味道——曹杨路桥边曾有个牙膏厂。而他摁下第一张关于苏州河的照片,是在武宁路桥上,往下望去,河边工厂里的炉火通红,浓烟滚滚,那是1991年。
同一年,现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的沈思睿刚考上大学。走在外白渡桥上,他看见苏州河与黄浦江“黑黄分明”的一条水带分割线时,与经过的人一样不知所措。他说,这酱油色的苏州河,曾承载了乡愁。
作为一条由西向东横穿上海中心城区的河流,20世纪的苏州河是肮脏、破旧、落后的。娄烨的《苏州河》、金宇澄的《此河旧影》、陆元敏的画册等大量文艺作品里,都对往日的苏州河有声色俱全的描摹。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州河畔 陆元敏 图
1996年,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成立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时任市长徐匡迪担任组长。与1980年代苏州河支流整治最大的不同是,这一次,上海市政府下决心对苏州河全流域截污综合治理。1998年,上海市政府通过《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王战认为,这是上海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起点。
整治伊始,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俞远明正巧搬迁到苏州河畔,见证了河水由黑色转为黄褐、黄绿色,最后到现在的绿色。
俞远明记得苏州河治理的每个关键性节点:2010年,苏州河东段货运船舶禁止航行通告发出,为数百年苏州河下游航运画上休止符;同年,水上巴士观光游船开航,苏州河商贸航道功能退化,逐渐回归生活水岸。2012年,前三期苏州河综合治理完成,两岸建设了23公里长的生态走廊和65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地,供市民休闲游玩。
2018年底,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治理四期工程,总投资超250亿元。同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对“一江一河”提出新期待——成为上海“城市的‘项链’、发展的名片和游憩的宝地”。
经过近30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如今,这条蓝绿相间的生态“秀带”,既是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又是飞鸟们新的栖息地。漫步苏州河,看见觅食的夜鹭,已不是稀罕事。苏州河沿岸的鸟类从2004年5种增加到2019年45种。
水清岸绿的苏河湾 微信公众号“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 图
“一江一河”贯通:生锈的大门、凌晨两点的倡议书,与人民的江河
2010年,时任市政协委员的张培志在“一江一河”两岸视察时,和同行委员们留下了两大遗憾:不能从十六铺直接走到徐汇滨江;苏州河沿河一些小区割裂了河岸的完整性,形成一条条“断头路”。
张培志的遗憾,也曾是当时众多市民的心声。据原市浦江办数据,“十二五”末,黄浦江西岸,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长约22公里范围内,实际贯通(建成)率不足50%。
当城市从快速增长到存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目标也从唯经济增速逐渐转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013年,上海市政府提出“还江于民、还景于民、还岸线于民”,实施《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黄浦江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深度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人民之江”。
那时,同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章超还在读研究生,杨浦滨江也还是封闭隔离的状态,随处可见旧厂区高耸的围墙与生锈的大门。章超去杨树浦路调研创意产业,从未有过滨江沿线贯通这样大胆的想象。
2016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浦江两岸调研时提出,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黄浦江两岸全线贯通。浦江两岸不要大开发而要大开放,始终围绕公共空间开放做好文章。
2017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政府“向广大市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
2018年底,为进一步“还岸线于民”,上海全面推动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建设,计划打通63处断点,新增贯通岸线约15.3公里。
两轮滨水空间贯通工程如期完成,离不开市区有效联动,沿线各区铆劲提速;离不开滨水企业放弃“小我”,腾挪搬迁;离不开建设企业的主动作为;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
2020年底,苏州河普陀段只剩下中远两湾城1.7公里没有贯通,这个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小区,容纳了4万多常住人口。12月初一个冬夜,中远第四居民区80多岁的老党员陈步君辗转难眠,在凌晨2点,写下一份倡议书,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很多人,倡议书被居民转发在朋友圈。
居住于苏州河边的青年作家周嘉宁也见证了贯通时的全民参与,她写道:“贯通的过程中似乎各个沿河小区都经历了一场与业主的纷争,我也亲历了一部分,感觉见证了真正的市民的参政议政。”
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本实现贯通开放。“一江一河”的双贯通意味着上海向世界级滨水区又迈进一步;沿岸居民长年“临河不见水”的生活体验彻底改变。城市的两条母亲河,还原为人民的江河。
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本实现贯通开放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水岸发展:发展绣带的较劲、最大的生态廊道,与存量时代新命题
杨浦滨江南段的一座烟草仓库“绿之丘”,以阶梯式的削切方式,在城市与滨水之间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市民得以登高望江。一名北京建筑评论家参观后感慨:“这样的建筑为人们留出了大量自由徘徊的公共空间,它代表了这座城市对市民的宠溺。”
漫游绿之丘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图
岸线贯通之后,公共空间如何提质,成为首要问题。
从2018年至今,“一江一河”迈入“品质提升、空间拓展、功能注入”齐头并进的新阶段,以产业能级提升、公共空间共享、新旧文化融合为目标构建更具系统性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让城市再次因水而生机勃勃。
为让水岸更具活力,沿江沿河各区在打造“发展绣带”上暗自“较劲”。
滨江沿岸相关各区(黄浦、徐汇、虹口、杨浦、浦东等),在腾退传统制造业后,都将产业定位为总部经济和科创行业。王战说:“这种竞争性,我认为会带来差异化的竞争,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黄浦滨江因集聚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集群、休闲娱乐而注重提升文化产业功能;徐汇滨江将科技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打造智慧谷、西岸传媒港等;杨浦滨江借助大学优势,发力创新创业,发展数字经济;虹口滨江凭借码头区位优势,错位发展以航运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作为上海最大的生态廊道,“一江一河”所形塑的公共空间场所,亦是一件巨大的“公共艺术品”,处处皆可行,所见皆风景。
水岸新风景的打造,离不开对工业遗迹的更新再造。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公布上海现存300处工业遗产,近七成工业遗产呈绵延带状分布于“一江一河”的狭长地带,数量多、范围广、质量精湛,国内罕见。改锈带,为秀带,是一座国际超大城市迈入存量时代后的新命题。
于是,藏匿于高墙下的华东政法大学校园被打开,近代建筑与秀丽苏河交相呼应,联通出长宁中山公园—华政“一带十点”景观带;苏州河边的信和纱厂轰隆作响的机器归于平静,旧厂房从孕育工业改为孵化艺术;矗立于西岸的两座吊塔,橙色的身躯与日出日落融为一体,凝望人来人往,江水奔流。
傍晚的苏州河河口段鸟瞰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图
世界级滨水区实践:赛艇公开赛、每隔1公里的市民驿站,与世界会客厅
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下,“一江一河”水岸活力与日俱增。潮酷的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更新于江南造船厂旧址;浦东美术馆,寸土寸金陆家嘴上的“最后一块黄金宝地”;赛艇公开赛,在苏州河水域开桨……
共享资源,彰显了平等的城市品格。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经常推着岳父在黄浦江边散步,老人在任何一段都不需要下轮椅,这个无障碍的体验让他感到欣喜。滨江每隔1公里就有一座滨江驿站,为市民提供饮水、看书、上网等设施,还有紧急救护等特殊设备。
2021年,《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公开向市民征询意见,其中有扎帐篷、遛狗、垂钓、烧烤、喝咖啡……《条例》已经在2022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立法采取分类监管,有些活动需在特定区域时段实行,摒弃传统“一刀切”方式。
2023年,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调研苏州河滨水空间建设时强调,要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打分人,市民浸润其中而涌起的喜悦,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浦东滨江6号驿站夜景 吴庆东 图
美国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将城市比作活的有机体,在绵延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与身份角色。如此审视“一江一河”,亦是观照城市的精神品格。
老厂房更新再融城市肌理,白鹭静候鱼跃苏州河上,年轻人携宠物岸线边奔跑,老人滑动轮椅漫步河滨廊道……“一江一河”是人民的江河,也是上海对外展现城市魅力的文化地标。“一江一河”交汇处,北外滩百年码头化身“世界会客厅”,链接世界。
“一江一河”沿岸地区20年发展实践,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打造世界级滨水区的“上海方案”,体现了这座国际大都市一如既往的创新、开放、包容,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城市理念在奔流——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世界会客厅”远景 虹口区建委 图
[本文参考:《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一江一河卷》(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年)、《沿苏州河而行》(澎湃研究所编写,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