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被置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位置。如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联动?怎样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深度融合?9月14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在真项目、真课题“练兵场”中培养卓越工程“尖兵”。
从医工交叉培养研究生的特色化探索,到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全方位布局,上海理工大学将人才培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产业、经济格局,奋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
打破专业界限 在“真刀真枪”中锻造实战本领
面对的是行业、企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学习的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知识,由校企“双导师”带教……在上海理工大学,这样的培养“配置”将成为越来越多研究生的日常。
活动现场,上理工党委书记王凌宇、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束金龙共同为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学院由上海理工大学、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各理事单位共同发起,协同学校、企业、科研院所,聚集教师、学生、企业研发团队,全链条、全要素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相较于传统的宽口径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坚持需求导向,直面全球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我们把企业重大产业创新需求和关键技术难题,凝炼为攻关项目并形成研究生培养课题,在‘真刀真枪’实战中进行学生培养。”校长丁晓东表示,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始终坚持高举卓越工程教育旗帜,探索人才培养与产业交融的有效路径。
企业发榜,卓越工程师学院组织“揭榜挂帅”,设立研究生课题和名额,以项目制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格局。首批理事单位共26家,包括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
从特色化探索到全方位布局 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糖尿病足、褥疮的患者通常会有慢性难愈合创面,我正在研究的光固化水凝胶材料,可以作为敷料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用所学服务百姓健康,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上理工材化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牛钟璞却三天两头往医院跑,从研一开始,他一直在校内导师岳学峥和上海长征医院导师朱鴷的共同指导下,边学习边在医院的“真实场景”中探索医工交叉工程应用。
工程教育具有跨界性,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事实上,上理工在2019年就立足于工学,创新性地提出将“医工交叉”与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如果说以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是特色化探索,那么,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成立就意味着学校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布局。
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能源环保、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组建了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负责实施核心课程建设、双导师队伍建设、项目制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全流程管理等工作。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束金龙、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凌宇、校长丁晓东、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共同启动“产教融合共同体”。
据了解,卓越工程师学院还将校企联合共建交融性、综合化、项目化的一流核心课程,包括专业领域核心课程、实践案例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学科交叉课程的多模块组合。本科生也可以通过CO-OP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到“带薪实习课程”中,全力提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束金龙、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睦、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院长陈云麒、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纪委书记彭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战略规划部部长房思哲、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凌宇、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主任刘平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主持,相关行业企业、研究院、医院等各单位代表人员以及校相关职能部处、学院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会。
会后,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学院第一届理事长单位以及理事长。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记者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