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已不再恐慌,注意防护、及时治疗是应对病毒的科学做法。
{{brTitle}}
近期我国新冠病毒主要变异株为XBB,二阳感染人数有所增加,多家医疗机构显示:发热门诊人数明显上升,医院同步备好医护人手、药物储备。
市民朋友心态还稳吗?遇到哪些情况需要就医?哪些情况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走访医院发热门诊现场,不少患者及家属表示,面对新冠已不再恐慌,注意防护、及时治疗是应对病毒的科学做法。
发热门诊流程有序,医护已增加
早10时许,记者来到杨浦区中心医院,该院发热门诊与门急诊完全隔离,出入口位于波阳路。一入门,便有鲜明的流调处,为前来问诊的市民提供抗原检测服务。急诊与重症科主任石斌告诉记者,目前根据上海疾控相关文件要求,对“9+1”人群采集呼吸道标本(做抗原、核酸检测),“9+1”人群具体包括有新冠病毒感染可能的重症、死亡病例;发热伴肺炎症状病例;65岁以上的发热病例等。
来自杨中心发热门诊的数据显示:近来日均发热门诊人数在150余人左右,前两日高峰时达180-190人,而此轮感染前发热门诊一度回落至个位数,除了新冠感染者,发热门诊同时收治甲流、普通感冒等发热患者。
根据患者群体统计:最近新冠感染者“查漏补缺”首阳患者较多,也有小部分人“二阳”,不过重症发病比例明显减少,目前几乎见不到白肺病例。
市民周小姐今天上午陪父亲前往杨中心问诊,她告诉记者,“父亲年事已高,此次首度感染后立刻前往医院就诊,目前是感染第六天,尚未转阴,症状缓解了但还没完全好,再来随访。”面对最近感染高峰,周小姐直言,“医院给父亲配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治疗很对症,目前以平常心对待新冠病毒,没什么恐慌。”
杨中心副院长周雄文说,针对此次感染,医院此前已未雨绸缪,发热门诊医护力量均有所增加,小分子药物储备也配齐。记者在发热门诊内看到:1间儿科诊室、2间成人诊室,同时还有检验室、CT室等,发热患者前往就诊在同一区域可完成全流程,避免产生院内交叉感染。
社区储备充足药物,老人可视频就诊
上一轮感染高峰期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门诊“兜底”全市近6成感染者,发热首诊家门口医院,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在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曹行分中心发热诊疗区,记者看到不少患者正在等待CT报告打印。去年末,闵行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安装了CT,便于市民就近检查。
汪阿婆在女儿的陪同下今天前来就诊,在预检处,汪阿婆告知护士自己有发热,“两天了38度左右,主要是头晕、头痛、咳嗽,其他感觉还好。”在由专人带去发热诊疗区后,医护人员为其进一步诊疗、开具药品。“家里有指脉氧仪吗?如果有明显数值下降需要尽快就诊。”
听完健康防护告知后,汪阿婆女儿为其配了小分子治疗药物,“是自费的,但是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还是希望能尽快对症下药,我们最近也和家庭医生保持沟通,这样可以在用药方面得到及时指导。”
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金靓介绍:目前中心罗阳总院、梅陇门诊部、曹行分中心、朱行分中心及各卫生服务站均设有发热哨点、发热诊室和临时发热处置区,开放时间与全科门诊保持一致。发热诊疗区仍提供输液和吸氧服务,配备指脉氧仪、制氧机等吸氧设备。据悉,中心一共有24台制氧机、176个指脉氧仪,患者如有需要可以到院就诊。
闵行区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本周患者接诊量较之前翻番,本轮感染没有明显年龄差异,首次感染和二次感染者都有,症状普遍集中于上呼吸道。针对发热、咳嗽、咽喉痛等症状,闵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足对症治疗药物。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不少患者症状较轻,选择在家休养,少数前来配药,但老年人群感染后大多较为注意。许多老年人是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可以通过视频连线与家庭医生沟通,不需要亲自跑来,这也极大程度避免了交叉感染。
多种药物供选择,重点人群提醒及时就医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急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帅告诉记者,近日急诊就诊人数大约增长了两成,新冠感染患者明显增加,“咽痛、乏力、咳嗽、发热这些症状最为常见,但据患者主诉,比首次感染时的症状有所减轻。”
应对第二轮感染,各医疗机构在药物资源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记者获悉,目前各医疗机构有3CLpro抑制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合(帕罗韦德,Paxlovid)、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组合(先诺欣)和RdRp抑制剂阿兹夫定、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民得维,即VV116)等药物供选择。
由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赵任教授牵头,联合上海7家新冠治疗定点医院共同完成的实验表明,VV116具有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的特点,也为患者救治提供多一种选择。周帅提醒:“目前民得维已纳入医保,帕罗韦德为自费药,市民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但必须本人前来问诊,不可代配药。”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因症状较轻、选择不去医院就诊的市民不在少数,人群中的隐性感染者会增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提醒: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可减少外出,避免人群聚集场所,做好防护,佩戴口罩,保证手卫生。如出现症状后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应及早就医,避免重症。
(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