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捡完还有人扔,有意义吗?上海有人坚持净滩十多年,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2018年,经朋友介绍,顾庆第一次参加仁渡海洋组织的净滩行动,此后便成了常驻志愿者。为了让更多孩子从活动中有所收获,仁渡海洋设计了一款针对7至12岁亲子家庭的净滩活动“蓝色小侦探”。

垃圾捡完还有人扔,有意义吗?上海有人坚持净滩十多年,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来源:上观新闻 2023-05-22 10: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有一群人相信,对海洋环境的关注与保护,贵在平日,贵在坚持。

易拉罐80至100年,塑料瓶450年,鱼线600年……这是葡萄牙海洋垃圾协会给出的常见海洋垃圾降解所需的大致时间。

作为威胁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海洋塑料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有研究表明,人类每年向海洋倾倒约800万吨塑料,从南极到北极,从海面到海底,塑料垃圾广泛存在于海洋的各个角落,对海洋环境、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广泛影响。

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为“减塑捡塑”(Beat Plastic Pollution),重点关注海洋塑料污染。这一天,全球目光将聚焦于此。但有一群人相信,对海洋环境的关注与保护,贵在平日,贵在坚持。

在上海,专注于海洋垃圾议题的公益机构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已默默耕耘十多年。通过组织净滩行动、开展教育课程和手工坊,他们试图影响更多普通人,提高公众参与海洋保护行动的积极性。

  由冷转热,更多人参与净滩

“海水竟比黄河水还要黄。堤坝边,塑料泡沫、垃圾袋随处可见。”这是宁夏人刘永龙来到上海求学后,第一次来到东海边看海的感受。

参加工作后,他参与了很多清理垃圾的志愿者活动,并在2007年第一次组织了净滩活动。“虽然我在内陆长大,却一直喜欢去海边,对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向往。”后来,刘永龙把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大海深深“绑定”。创办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以来,他与同事相继组织了491场净滩行动,累计参与志愿者21216人次,清理近58吨海滩垃圾。如果算上与全国各地伙伴机构团队的合作,已累计开展了3848场净滩行动,吸引到14.6万余名志愿者参与,清理了近547吨海滩垃圾。

十多年过去,刘永龙的头发白了,但名气却越来越响。因为他的坚持,越来越多环保组织和公益人士知道了这位“海洋愚公”。而真正让他高兴的是海洋环保话题的“由冷转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净滩行动。

上海爷叔顾庆今年69岁,在临港、奉贤、崇明岛、长兴岛等地参加过近20次净滩行动。顾庆喜欢跑步、徒步,最开始与“捡垃圾”结缘,是因为参加了“捡拾中国”环保公益项目。这是一个倡导“随手捡拾 随手公益”的户外公益项目。

2018年,经朋友介绍,顾庆第一次参加仁渡海洋组织的净滩行动,此后便成了常驻志愿者。他住在虹口区,每次参加活动都要先赶到浦东的上车点,随后跟车前往海滩边,成为车长助理也就是领队后,他更是要提早出发进行活动准备。海滩很远,来回路程长,每次活动完回到家都已是晚上,但顾庆乐在其中。

去年9月,“梅花”来袭,这是1950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受其影响,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岸边一夜间变成了“垃圾场”。9月16日,顾庆和众多志愿者一道前往公园,帮助清理亲水平台上的海洋垃圾。“本来是很干净的水泥路,那天白茫茫一片,全是海上飘来的泡沫塑料。”顾庆说,除了泡沫塑料,堤岸上还有折断的树枝、废弃渔网、空酒瓶、拖鞋等各种垃圾,“几百人,包括临时加入的游客,捡了整整一个下午都捡不完。”

极端天气下,海洋垃圾集体“现形”,引起不少人震惊,但刘永龙早已见怪不怪。“只有想不到,没有捡不到。”刘永龙告诉记者,在潮间带较宽的地方,海浪会把各种各样的垃圾推上来,这些年志愿者捡到过冰箱、床垫、被子、塑料人体模型等各种匪夷所思的东西。

变化也是有的。2018年进博会后,志愿者们来到常去的海滩边,傻眼了,“怎么没垃圾了?”后来再去金山、奉贤等地净滩时,大家也会遇到已经被捡拾起来、团成一团等待清运的垃圾。“负责海滩的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把净滩纳入了常规管理内容。”刘永龙说。

家长会抱怨,孩子专注于行动

这几年,顾庆注意到参加净滩的亲子家庭越来越多,“说明家长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为了让更多孩子从活动中有所收获,仁渡海洋设计了一款针对7至12岁亲子家庭的净滩活动“蓝色小侦探”。活动主题聚焦海洋保护、海洋垃圾污染,并在开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教育和保护教育。作为“小侦探”,孩子们会参与调查各类海滩边的“离奇事件”,比如“一宗鲸鱼死亡事件”。出发前,大家先参加“案情说明会”,随后到海滩边进行“现场勘察”并做好记录。家长作为“侦探助手”,协助孩子调查并一同清理海滩垃圾。净滩结束后,大家会在“查勘分析会”和“侦破案件”环节听老师解读真相,在游戏和行动中了解海洋垃圾的危害及其与人们日常行为的关系。

仁渡海洋会在注意事项中专门提醒:本次活动是环保行动,请大家践行环保,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同时建议大家自带保温杯。在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箱箱被整齐收纳归置好的净滩工具,有手套、雨披、捡拾夹等。刘永龙说,环保行动不能制造垃圾,因此每次工作人员都会在活动结束后回收相关工具,以便再次使用。

吕佳玮是一名职业生涯咨询师,曾多次带孩子参加净滩,也动员了孩子班上的同学一同参加。孩子们的纯真与认真劲儿令她动容。同行的家长们会操心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在大太阳底下晒伤、捡垃圾时会划伤,也会小小地抱怨来回车程太长,但孩子们却非常投入,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角色,动起手来也毫不含糊。有的家长还会感叹滩涂上的垃圾数量太多,“不知道要捡到什么时候,意思意思算了。”可孩子们的心态不一样,觉得能捡起一个是一个。

能捡起一个是一个,也是仁渡海洋的初心。刘永龙被问到过很多次:垃圾捡完还会有人扔,这么做有意义吗?但刘永龙很坚定:环境保护是一件长久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百个人里面十个人下定决心说,我回去要改变,有一个人最后真正行动起来,这就是改变。”

海洋保护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这也是“蓝色小侦探”活动想要传递给孩子们的观念。“活动结束后,孩子真的不一样了。”吕佳玮说,上小学的儿子成了家里的“环保小卫士”,平日里经常会提醒家里的长辈,“不要买矿泉水,会产生很多塑料瓶子,出去玩的时候可以带上水壶;装东西要用帆布袋,可以循环利用……”有时爸爸多叫了几次快递和外卖,还会被儿子劝导。

有一年的腾讯公益日,孩子还与班级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共同发起“守护海岸线”募捐行动。“遇到外国友人大家也不怯场,用英文介绍了他们的行动初衷和目的,成功获得了支持。”吕佳玮说,过去孩子对海的认知就是很美,海边很好玩,而现在提到海洋,他的心里装了更多的想法,关于环保,关于行动。

通过艺术,重新认识海洋垃圾

五颜六色的“马卡龙”,铺有“巧克力碎”的“冰激凌杯”,加了满满料的“红烧牛肉面”,夹了“培根、菠萝”的“汉堡”配上粗粗的“薯条”……这些“食物”听上去很诱人,但若见过实物,你可能不会再这样想。

在仁渡海洋的办公室里展示着上述“食物”,它们实际上是环保工作坊“海味食堂”的活动成果。之所以取名为“海味食堂”,是因为“食材原料”都来自海岸线。志愿者们把净滩时收集到的部分海洋垃圾带回来,洗干净,作为“备用食材”,随后通过工作坊形式邀请参与者进行“食材加工与处理”,发挥想象与动手能力将这些被人丢弃的垃圾改造成为“美味佳肴”。

媒体从业者杨小姐曾作为摄影志愿者参与过“海味食堂”。她说,“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手也很巧,原本不起眼的东西经过组合成功地变废为宝,成了手工艺品。”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生制作的“汉堡和薯条”,主要由废弃塑料泡沫条、鱼线裁剪而成,夹上红色废弃打火机伪装而成的“培根”,乍一看还真像一份快餐。“这样的作品不仅有趣,还令人震撼,海洋中竟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废弃物。”

在杨小姐看来,工作坊的优势在于兼具教育意义和趣味性。参与者先听老师介绍“食材”的来源,了解塑料废弃物对海洋的影响,随后再动手创作。“据我观察,来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和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做志愿者的同时,我也相当于上了一堂海洋环保课。”

这些“海味”不能下口,可海洋生物误食的概率却不低。仁渡海洋成员朱林芳介绍,资料显示,每年有大约800万吨塑料“食材”通过各种方式汇入大海,而它们往往会在大海中流浪几十年到几百年,每一种都可能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渔具渔网会缠绕住大型生物如海豚、海龟、海鸟等,让它们丧失行动力,最终饿死;也会覆盖在珊瑚礁上,遮挡并破坏珊瑚礁,致使它们失去活性。一些亮闪闪的塑料碎片在海洋生物眼里看上去格外诱人,误食后,会造成它们严重营养不良进而死亡。

海洋塑料垃圾对于人类也有着越发严重的危害。当塑料垃圾最终分解为微塑料时,它们会携带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途径进入人体。朱林芳说,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在每磅食盐中检测出多达250个微塑料粒子。

提高公众对于海洋塑料垃圾危害的认知迫在眉睫。杨小姐认为,“海味食堂”工作坊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展示渠道与平台,许多‘海味作品’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引发更多关注与共鸣。”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科普教育场馆甚至社区公共空间引入相关展览或提供展示机会。

放眼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公共艺术方式引导“限塑”。白领王小姐曾在葡萄牙里斯本水博物馆欣赏过一次特别的展览。走进那座18世纪引水工程遗址时,她被眼前的“塑料垃圾海洋”所震撼——数不清的塑料瓶、塑料泡沫密密麻麻地漂浮在蓄水池内!那是一场艺术展览,由里斯本市政府、里斯本水博物馆以及一位常年致力于减少海洋塑料垃圾的艺术家共同举办,所有垃圾都是艺术家从沙滩边拾取回来的。除了展现“塑料垃圾海洋”,艺术家还组织其他人一起创作,把颜色、大小、形状各异的塑料垃圾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如海龟、猫头鹰、鹦鹉等。

不论是“塑料垃圾海洋”,还是“海味食堂”,其实都在用一种生动而严肃的方式告诉人们:塑料垃圾正严重危及海洋物种和生态平衡,这番触目惊心的景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保护海洋环境有多么重要。

(吴越)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