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揭牌, 聚焦“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

复旦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揭牌, 聚焦“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5-08 10: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7日,“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国际研讨会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启动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会上,复旦大学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UNESCO Chair Programme)—— “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正式揭牌,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担任教席主持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一项网络计划,旨在促进国际高校及相关机构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合作,以携手应对挑战,服务社会发展。目前已有近120个国家的850余个机构参与到此项网络计划中。

此次揭牌的“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将联合英国、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及中国等10个国家的20余家高校、文博机构和基金会,聚焦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欠发达地区的活态遗产保护传承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将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学生培养、文化交流等各领域展开工作。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处负责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长蒂姆·柯蒂斯(Tim Curtis),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Shahbaz Khan),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俭致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向义海副局长出席活动,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主持开幕式。

搭建全球化合作网络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近年来,复旦大学在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成功设立是学校在学科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重要成果。金力表示,“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项目将聚焦探索不同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地理解、保护、展示和利用遗产资源,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发展,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复旦贡献。复旦大学将以此为平台,搭建全球化的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合作网络,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共同体,积极对话,谋求共识,并吸引更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到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宋新潮在名为《文化遗产在时代变革中的挑战》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充分认识世界变革对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挑战,同样,也应该认识文化遗产在推动变革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网络,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变局对人类共同遗产的挑战。

蒂姆·柯蒂斯说,今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20周年,“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启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复旦团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与国内外专家、机构保持交流合作,不断推动活态遗产保护。

秦昌威表示,希望教席坚持聚焦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社区发展,密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在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探索发展中国家的遗产地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夏泽翰表示,“活态遗产和社区发展”教席的设立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文化遗产,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韧性社会方面发挥作用。

李黎指出,“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期待教席进一步紧密中国与联合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发展,推动凝聚国际遗产保护研究共识,为全球文化遗产发展贡献中国特色的社会方案与经验。

周俭表示,要保护活态遗产的活态属性,就要对不同的活态遗产中的社区人群、社会结构和人群需求展开深入调研,同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合作。期待教席在推动活态遗产保护与发展以及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研究、实践、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方面作出中国贡献。

宋新潮、向义海、李黎与陈志敏共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揭牌。

深入活态遗产研究 在国际发出中国声音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针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提出活态遗产概念,旨在强调文化遗产在本土社区中的动态使用和传承。目前活态遗产的概念已经不限于世界遗产的范畴,还延伸到了其他遗产领域。活态遗产作为仍保持着原初或历史过程中的使用功能的遗产,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

“活态遗产保护有较大的复杂性,解决好遗产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大议题。”杜晓帆表示,“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设立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从业人员、社区居民开展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合作、学习互鉴搭建了重要平台,“我们也希望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这样一个平台,在国际上发出我们的声音。”

2015年起,杜晓帆作为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与中心教师团队共同带领学生们开始了文化遗产方向的研究工作。从山西、福建、贵州、新疆,再到安徽、河南、广东、西藏……八年间,团队调研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市800多个城乡聚落、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并在全国建立13个专家工作站和实习基地。他们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方法论,深耕乡村遗产领域,深化世界遗产价值研究,参与编制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产地保护利用规划,发表多项文化遗产相关著作、报告等。

“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同学们的力量很强,做了很多努力。”在深耕文化遗产研究的同时,杜晓帆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家国情怀——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项目荣获“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组”银奖,而此次新设教席将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以教席启动为契机,“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国际研讨会同步召开。教席合作伙伴、国内外专家学者以此为议题,在国际视野下立足本国的遗产保护经验,围绕遗产社区发展、公共政策、参与途径等话题,对话探讨活态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未来,教席将持续联合国内外合作伙伴及兄弟高校,共同致力于活态遗产的保护传承,促进社区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努力为国际遗产保护利用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于熠镭)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