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荣获第四届杰出教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荣获第四届杰出教学奖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4-11 09: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9日,由教育部支持、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第四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等出席本届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致远学院名誉院长、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荣获杰出教学奖,这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上海交大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副教务长吴静怡,教务处处长杨颉参加活动。

作为“教学三大奖”之一的“杰出教学奖”主要表彰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家战略性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具有全球卓越教学影响力、扎根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该奖项的设立,旨在引导广大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自2019年启动以来,每年评选一次,前三届共奖励了包括黄如、朱邦芬、郑泉水等在内的22位教师,在全社会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影响。

张杰在2006年-201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创办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并亲自兼任院长,广邀天下英才,面向新科技革命时代需求,启动了以四大科学群为主干的通识教育改革,在致远学院成功实践了其提出的“吸引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让他们聚集在一起,思维互相碰撞,创造力互相激发,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迄今为止,致远学院已培养十一届毕业生1638人,92.5%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基础学科约70%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共有34位校友在世界一流大

学担任教职,逐渐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

张杰认为,当今知识建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科学研究范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学已经不再是以单一学科的形式呈现,而是交叉综合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涉及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在内的综合问题。系统化、融通多学科范式的思维方式是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科学研究必需的研究型思维,包括物理学的简化与近似、数学的抽象与逻辑,通过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统一,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能力。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就可以高质量研读任何课程,进入该领域开展研究,而且在其他知识领域学习中、在生活中也都能够获益。

张杰指出,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探究与创造的基础能力,成长为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一道努力,对我们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乃至整个培养模式进行重构,尤其是通识教育。在张杰的大力推动下,致远学院近年来开展大通识教育改革,构建涵盖物质科学、数据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四大学科知识结构群的基础与通识课程体系。以生物医学科学专业为试点实施“One Science”融通培养方案,系统梳理知识关联结构,打破学科边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为科学家的身份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发展潜力。

为了构建能够塑造学生思维方式的课程,张杰身体力行,与和他同为“泰勒奖”得主、意大利罗马大学的Atzeni教授共同设计了一门高级思维研修课程。这门课程帮助本科大三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并在张杰本人与20余位教师及研究生团队共同指导下,完整地经历从发现和凝练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阅读参考文献、确定研究方法、建立研究逻辑,到实施研究方案、形成研究结论、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准确表达沟通科学研究结果的过程,从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们修完这门特殊的高级研修课后表示,这门课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思维定式,从接受知识到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解决问题,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张杰始终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作为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牢牢把握研究所成立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建成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顶级研究所,吸引一群世界顶尖科学家,逐渐培养我国自己的青年科学家,形成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张杰带领李政道研究所全体成员,制定了李政道研究所2035规划,明确了李政道研究所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将从被动、主动和演生三个维度,对“物质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重大科学目标开展有组织科研与建制化人才引进,使之成为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于熠镭)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