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承担着国内国际市场战略连接的重要作用。此轮疫情封控以来,在众多金融人的驻守之下,上海的金融服务从未停歇,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一方面,以上海清算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有效应对,保障要素市场平稳运转,对外服务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延长还款期限、创新产品服务、减费让利等举措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市主要大中型中资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超过6400亿元,同比增长30%;同时,自3月份以来,上海市各金融机构共向731家抗疫物资保供企业、物流企业发放贷款335亿元,向餐饮零售、旅游运输等受疫情影响的1万多家企业发放贷款723亿元。
目前,上海复工复产正在进行时,金融脉动同样不息,持续护航城市核心功能运行。
金融基础设施平稳运行
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集聚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14家,金融市场年成交总额突破2200万亿元。防疫期间,金融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对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自上海封控以来,在沪的多家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有效应对,确保市场稳定运行。“银行间本外币市场各类产品交易、各类对外服务均正常顺利开展”,“公司业务经营与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公司债券、外汇、利率、大宗商品等各项业务均顺畅开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相关负责人曾于3月末对第一财经表示。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承载着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汇率等基础要素基准价格生成、交易主平台运行维护保障等核心职责。为保障银行间市场平稳运行,外汇交易中心提前布局,交易系统已实现远程接入,支持市场机构居家交易;除交易室现场交易等传统模式外,交易中心还提供了安全的互联网、虚拟专线网络(VPDN)等“专用道”远程接入,有效满足疫情期间机构居家交易需求,为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超过40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作为国家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上海清算所也出台了诸多举措。比如,安排专人进行业务风险监测和数据统计,快速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的债券、外汇等业务应急工作预案,提前摸排受疫情影响地区市场机构的业务应急办理需求,切实保障债券发行托管、外汇中央对手清算等各项业务安全稳定运行等;同时,开通业务办理“绿色通道”,持续跟进招标发行、违约处置、“南向通”等重点业务。
记者还获悉,上海清算所于4月末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成功发行“支持上海抗疫保供”主题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上海企业防疫保障和疫情期间维持供应链生产。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50亿元,发行利率为1.74%,认购倍数达4.7,投资者认购积极。
由于涉及大量数据,票据市场的运行同样面临着考验。记者了解到,上海票据交易所加强线上业务受理,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向市场机构发布相关通知,引导机构以线上方式办理业务;同时,主动了解市场困难,组织人员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金融机构进行电话访谈,重点了解机构及其票据业务条线受疫情影响情况,形成相关报告并针对性形成解决方案等。
支持“链”上企业高效融资
不仅是金融基础设施有序运行,防疫期间,众多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行动,帮助在沪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复工复产。尤其是针对重点行业,如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高效融资。
上海银保监局此前发布的15条惠民保企举措中提到,要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后,以适当方式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
同时,加大银企对接、融资畅通力度,通过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与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等。
对此,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已有企业获得相关支持。海优威是上海首批666家复工复产“白名单”中光伏产业链核心原材料重点工业企业,企业有多笔订单等待交付,一旦延误,客户无法生产,影响到整个产业链。为了保障企业生产不停,工行上海分行科创中心启动审核快速响应机制,仅用24小时就完成了资料收集、业务审批、银行放款等一系列流程,为企业提供了5000万元专项流动资金贷款,有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受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影响,企业面临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下游销售账期延长等问题,上海某制造业百强公司自有资金面临一定压力,该公司承接的船舶建造订单达数百亿元,工期安排紧密。在收到复工复产通知后,公司紧急调配资源,开展封闭管理模式,着手复工生产。
建行上海虹口支行了解到企业资金需求后,立即组成前中后台柔性服务团队,通过建行上海市分行“二十条”政策措施,紧急开通绿色通道,为其制定了专属应急解决方案,采用全线上审批、电子影像材料确认等特殊流程,仅2天时间便完成了全流程操作,成功发放了4.75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得益于这笔资金支持,公司成功向上游供应商支付了材料及加工款项,确保了船舶建造进度,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企业生产能力已恢复至70%。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部分高速公路出现服务区关停、防疫检测站拥堵等情况,造成物流受阻,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物流是供应链产业链畅通的关键,而资金是物流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
此前监管部门提到,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大向运输物流企业和货车司机等个人的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力度,创新复工复产保险产品,如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优化审批流程,对承担疫情防控和应急运输任务较重的交通运输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等。
在此背景下,银行业持续加大交通运输业金融帮扶力度。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上海主要中资商业银行对货运司机和货运物流小微企业信贷余额280亿元,较年初增长12.4%。
比如,上海银行利用“商车贷”服务为长途物流卡车司机、城市配送经营者、个体工商户等特殊群体购买各类经营性用车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运输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货车司机,制定差异化措施予以纾困,满足其紧急贷款或特殊还款需求。截至目前,上海银行已为逾4.3万名卡车司机提供相关服务,信贷支持余额近40亿元。
加大征信保护与减费让利力度
在倾斜信贷资源的同时,随着征信越来越受重视,多家金融机构明确表示要加大征信保护,支持企业信用修复,做好征信权益保障工作。
央行上海总部日前发布措施提到,金融机构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逾期信贷业务,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企业,依调整后的还款安排报送征信记录;已经报送的,按征信纠错程序予以调整。
对此,银行积极响应。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称,将加大征信保护,主动对受疫情影响,导致贷款还本付息临时性、阶段性违约的企业,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予以及时处理,帮助客户合理做好征信保护工作。
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表示,对于受疫情影响,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及时续贷或付息且已报送征信逾期记录的个人信息主体,按照相关要求,提供证明材料,优先处理因疫情防控产生的征信异议和投诉,同时加强审核,防范借机“征信修复”。
与此同时,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政策中,减费让利也被视为重要举措。此前上海发布的21条抗疫助企政策曾提到,支持地方金融组织适当降低对抗疫相关的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的贷款利率、担保费率、典当综合费率等融资成本。
比如,对防疫重点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2022年新申请的银行贷款,市融资担保中心融资担保费率为0.5%,再担保费率减半收取,对创业担保贷款继续免收担保费;对在抗疫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的企业,相应减免其在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挂牌、融资、发债审核费,对为防疫企业提供挂牌、融资、发债服务的中介机构,相应减免其预审服务费。
记者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了解到,自疫情封控以来,该行积极减费让利,主动承担抵押物保险费、评估费、抵押登记费,对小微企业减免开户手续费、账户服务费、转账汇款手续费、电子银行服务费等费用。疫情期间,对重点企业提供特别优惠贷款利率政策。
上海银行也表示,疫情防控时期,上海银行加大“五个降低”政策(降低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降低电子银行服务收费、降低支付账户服务费、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执行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区域,积极推动与保险、担保等合作机构共同减费让利。据了解,截至3月末,上海银行已降费优惠2797万元,惠及28万中小微企业。
(段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