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文化发展: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典礼暨国际公共艺术论坛成功举办

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文化发展: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典礼暨国际公共艺术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1-17 16: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为上海大学发起的公共艺术领域的一项国际性评奖活动,“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奖系列活动已持续举办十年。作为国际公共艺术领域最高成就的象征,“国际公共艺术奖”(IAPA)2011年由《公共艺术》(中国)杂志与美国《公共艺术评论》(Public Art Review)杂志合作发起,旨在为世界各地区正在开发中的城市提供公共艺术建设范例,引领公共艺术潮流,强化城市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国际公共艺术奖的持续性主题,“地方重塑”凸显出公共艺术在以艺术语言和方式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公共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预示了公共艺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典礼暨国际公共艺术论坛,继续围绕“地方重塑”大主题,邀请国内外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与交流。

本次活动于1月14日至15日举办,由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共同主办。活动旨在借助“国际公共艺术奖”平台,传播公共艺术的价值理念,借鉴和吸纳全球成功经验,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献计献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本次国际公共艺术颁奖和论坛系列活动聚焦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发展需求,共同探索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以及地方政府与协会、高校、专业团体、设计师、艺术家的全面深入合作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方式。

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正在加速变化。人类文化,包括公共艺术,恰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家的贡献,我们或许可以解读全球化进程下人类的关切。”

在论坛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董华峰、原美国规划协会区域和政府间规划部门主席马克·范德斯恰夫(Mark VanderSchaaf)分别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新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空间、地方与’地方重塑’:美国规划协会近期研究的视角”的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潘鲁生院长探讨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发展策略。他认为公共艺术不仅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改变生活的一种途径。发挥艺术“公共性”,有助于推动艺术与自然、城市、乡村、社区、公众之间互动融合。

论坛活动中,一共举行了7场国际公共艺术分论坛,来自全球7大地区的30多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分别组成了7个不同地区的专题讨论会,在线分享。来到现场的20多位嘉宾则围绕公共艺术服务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公共艺术参与城市有机更新,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及公共艺术的实践经验和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展开研讨与交流。

1月14日晚举行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典礼。第五届评委会主席、国际公共艺术协会副主席、发起人、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介绍了本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基本情况和评选过程。他指出,国际公共艺术奖的宗旨是以传播公共艺术核心价值为目标,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优秀案例,揭示公共艺术在改善公共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提升文化艺术水准、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国际成功经验,并为主办地赋能。

附:获得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案例分别是:

北美地区:雷尔·圣·弗雷泰洛艺术家团体(Rael San Fratello)的《跷跷板墙》(Teeter Totter Wall);

大洋洲地区:蒂塔·萨莱纳(Tita Salina),欧文·艾梅特(Irwan Ahmett)的《北上朝圣》(Ziarah Utara);

东亚地区:Junk House、朱慧英(Hai Ying Zhu )和宏贝利(Baily Hong)的《新游戏,新连接,新常态》;

西中南亚地区:阿西姆·瓦齐夫(Asim Waqif)的《洛伊》(Loy);

欧亚地区:马尔杰蒂卡·波蒂奇和荷兰OOZE建筑事务所(Marjetica Potrč and OOZE)的《水与土:国王十字池塘俱乐部》(Of Soil and Water: King’s Cross Pond Club);

非洲地区:阿图罗·维托里(Arturo Vittori)的《瓦尔卡·沃特水塔》(Warka Water Tower);

拉丁美洲地区:扩展建筑团队(Expanded Architecture Collective)的《波托西社区电影院》(Potocine)

其中《跷跷板墙》(见下图)获得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全球大奖。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