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带着慈祥笑容、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健步走来,她便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首批劳动模范、60级东华大学校友——黄宝妹,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黄妈妈”。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她在平凡岗位干出了不平凡业绩。今天,在庆祝东华大学建校70周年的喜庆日子,“黄妈妈”回到了母校,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会后还被特邀与青年学生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
“这次回到母校,我内心无比激动,作为一名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春风里、跨入新时代的老校友,谢师恩恩重如山无以言表,忆往昔峥嵘岁月万语千言。”黄宝妹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母校深情,“在这里,我们获得了立身的真知,掌握了搏击的本领,锻造了不屈的人格,汲取了前进的力量。”她深情寄语同学们,希望学弟学妹们发扬“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精神,用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的滋养,回报伟大的时代。
她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黄宝妹,是返校校友中最为年长的一位。“对话”直播中,主持人问她一路走来的感受,面对“后浪”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她说道,看到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贫穷走向富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青年同学们也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就是要一刻不停地学习,爱党、爱国、爱自己的岗位,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黄宝妹曾是上海市国棉十七厂的纺织工人,她是1953年纺织工业部首届18位全国劳动模范之一,先后7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动模范,是中共八大代表,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8年,著名导演谢晋拍摄了以她为主人公的电影《黄宝妹》,“工人演自己”,黄宝妹亲任主角,在那个年代她是家喻户晓的“劳模明星”。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这句话“黄妈妈”经常挂在嘴边。她一生默默奉献、不断追梦的经历娓娓道来。13岁进入“裕丰纱厂”(国棉十七厂的前身)工作的她,在纺织一线兢兢业业整整42年,1986年退休后仍热心于“劳模之家”事业和社区工作,为大家办实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她常说,“工作可以退休,党员身份可没有退休,思想上不能退休。”
她在“对话”直播中特别回忆起那段在母校的难忘时光,“我读的专业相当于现在的经济学、计算机专业,特别热门。”当时纺织部委托东华大学(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简称“华纺”)开办“干部特别班”,三年学制,第一学年补习高中课程,后两年集中完成大学阶段“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就这样1960年已快30岁的黄宝妹怀着感恩和激动的心踏进了“华纺”的校门。
(黄宝妹学习工程制图,左一)
她与00后讲起她当时学习的小故事。“自己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刚开始老师上课听不懂,笔记都来不及记,习题更是无从下手。”从接头纺纱到进入大学课堂同“X、Y”打交道,对于黄宝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她从没有想过“打退堂鼓”,她告诉自己,“生产上那么多困难都克服了,难道几个‘X、Y’的代数就能把自己压倒?”她一心扑在学习上,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周末也住在学校,每天在自习室学习到深夜,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
三年寒窗,她不仅完成了高中课程的学习,凭着那股子劳模的韧劲儿,还打败了“纺织概论”“机械制图”“基础工程学”等一个又一个的“纸老虎”,完成了大学全部课程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毕业证书。黄宝妹对母校充满了感情,“毕业离开学校那天,我背着行李,同好朋友一一告别,走两步回头看一眼,直到坐上了71路公交车,‘华纺’的校门渐渐模糊了双眼……”
(黄宝妹在“华纺”校园)
时代赋予责任,奋斗迎接未来。黄宝妹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平凡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强国,最大地展现了劳动的荣光与价值。重温他们的故事,心底就有“自信”,眼中就有“未来”,走过风雨便是横跨苍穹的长虹。“黄妈妈”深深打动了在座青年人,字字热血、句句铿锵,她激情昂扬的精神状态、幽默风趣的语言、清晰敏捷的思维赢得了大家的赞叹与阵阵热烈的掌声。已是耄耋老人的“黄妈妈”仍在追梦路上不断前行,她身上所展现的是一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具有跨时代性的劳模工匠精神。
像黄宝妹一样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东华校友还有很多。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纺织工业部部长郝建秀,率队攻关制备出有限次使用医用防护服的材料领域朱美芳院士,为两会、十九大、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内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的“漏洞银行”创始人罗清篮……建校70年来,东华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26万余名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广大校友在各行各业艰苦奋斗、发光发热,将人生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们要以黄奶奶等老一辈东华人为榜样,胸怀‘国之大者’,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做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东华大学研一学生郭雨晴说。(中国日报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