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是胸怀崇高家国情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勇攀思想高峰、追寻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的一生,是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奉献奋斗的一生。
他,就是陈望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一周年,是陈望道诞辰130周年,也是中国民主同盟(以下简称“民盟”)成立80周年。
6月11日,陈望道雕塑揭幕仪式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前广场隆重举行。为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宣言精神”,纪念望老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和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民盟特别邀请吴为山为陈望道设计创作全新雕塑,并以实物形式捐赠给复旦大学。
揭幕仪式上,在大家的见证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共同为陈望道雕塑揭幕。 校长许宁生,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致辞,吴为山讲述创作心得,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代表复旦大学向民盟中央和民盟上海市委颁发捐赠纪念牌。
“1920年陈望道先生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由此,他作为真理的‘盗火者’,给一片漆黑的中国大地点燃了光亮。作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一旦尝过了‘真理的味道’,陈望道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未改变,信仰的初心使其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坚守者的使命、诠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吴为山在分享创作理念时表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之际,民盟中央、民盟上海市委、复旦大学为望老立像,充分体现了民盟的初心。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了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回望100年来,正是真理的力量“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今天,望老的雕塑落成,站在铜像前,抚今追昔,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1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变,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必将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1951年,陈望道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起历任民盟上海市委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并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任委员等职,为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上世纪20年代,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后,陈望道应陈独秀之请,到上海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其后,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书记,陈望道是最早的八位成员之一,担任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工部长。
在开天辟地的日子里,陈望道不但为党的创建从思想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还积极关注工人教育,提高工人觉悟,设立了第一个工人补习夜校,并亲自给工人上课。
陈望道的雕塑,展现的就是这一幕,在工人夜校的讲台上,他从容站立,手持《共产党宣言》,胸有成竹地向大家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在创作过程中,吴为山着意刻画了陈望道的面部神态,力求写实、传神,让大家相信他“吃透”了《共产党宣言》。
“抓住这个瞬间,是为了把青年陈望道心怀信仰和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表达出来,希望大家能记住,他不只是《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吴为山说。
101年前,年仅29岁的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为奠定建党基础作出重要贡献,也植下了复旦赓续百年的红色基因。
作为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25载,是我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开拓者。3年前,复旦大学将他的旧居修缮、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打造“信仰之源”。
自2018年5月修缮改建以来,曾经的陈望道旧居、如今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已成为复旦乃至上海重要的红色地标,此次由名家设计打造的陈望道雕塑全新揭幕,为这一红色地标再添新景。
据介绍,开馆三年来,宣言馆已接连挂牌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民主同盟(上海)传统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等,迄今已接待6万多人次参观学习,超过3000批次,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复旦师生竞相在此宣讲老校长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宣言馆成为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
复旦大学将进一步传承发扬好“宣言精神”,持续深化开展“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党旗领航铸魂育人”工程,让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根植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建设运营好红色教育基地,将玖园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进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中国日报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