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逝世

著名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逝世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3-28 12: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离休干部谢毓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7日11时0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谢毓元先生1924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苏州。1949年7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士学位,同年7-8月参加平津各大学毕业暑期学习团,8月受聘清华大学化学系助教,1951年2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时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室)工作至离休。他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3年,谢毓元在上海药物所实验室)

谢毓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他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多次根据国家需求转换研究方向,取得多项卓越成就。入所初期,谢毓元先生主要跟随赵承嘏先生从事中草药的提取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解决了我国阿托品、后马托品、普鲁卡因等急需药物自给的合成工艺问题,其中1953年完成的普鲁卡因合成工艺在1965年获中国科学院推广奖。1953年,为解决治疗血吸虫病特效药酒石酸锑钾毒性问题,他和丁光生、梁猷毅等合作研发了重金属解毒药物二巯基丁二酸,对砷、铅、铜等重金属中毒后的解毒有极好的效果,该药在抢救砒霜中毒事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无数中毒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1992年该药还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作为小儿铅中毒治疗药物,是第一个被国外公司仿制的中国新药。

1961年留学归国后,他将研究重心转至天然产物化学,先后完成了灰黄霉素的全合成、莲心碱绝对构型的确定及全合成、甘草查尔酮的结构确定及全合成等。其中,莲心碱及甘草查尔酮的研究作为“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十二种新有效成分的发现”成果的组成部分,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66年,他接受国家任务,从事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的研发。他首创的放射性核素钚-239、钍-234、锆-95促排药物“喹胺酸”,于1980年获国防技术重大成果三等奖,同时还实现了价格昂贵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国产化,该药被纳入197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他的另一个首创放射性核素锶-90促排药物“酰膦钙钠”,于1983年被卫生部授予甲级成果奖(一等奖)。

之后,国家科研任务发生改变,谢毓元先生着力于将螯合剂研究应用于民用,先后进行了放射性核燃料铀的促排药物研究、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抗肿瘤药物研究,均有良好的发现,他发明的“双酚氨酸”至今依然是放射性铀促排效果最好的化合物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完成了新的高效植物生长激素“表-油菜素内酯(天丰素)”的合成工艺探索,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1995年产值达到一千万元。科研工作的累累硕果,验证了谢毓元先生“为学之道,贵在勤奋;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戒骄戒躁,求博求深;锲而不舍,终能有成 ”的座右铭。

谢毓元先生曾获得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0年国防技术工作重大成果三等奖等奖项,并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药物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11年,谢毓元在家中接受采访)

谢毓元先生先后担任上海药物所抗菌素室、五室及合成室副主任、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在研究所体制改革、经费短缺的境况下,他殚精竭虑、审时度势,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为研究所的发展开疆拓土。他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总是以自己科研工作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诲年轻人,帮助他们走好科研道路的第一程。

谢毓元先生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药海求索、毕生奋斗,淡泊名利、大气谦和,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和药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责任编辑:朱月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