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成立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

上外成立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1-18 17: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15日,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大数据与区域国别研究”线上线下结合小型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正式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潘煜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团队核心成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社的近20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主持开幕式,介绍来自校内外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主任王凯简要说明了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的初步工作计划。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信息科技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似能极大地提高区域国别研究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中国正在成长为全球性大国,亟需系统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加以支撑,因而也格外需要拥抱数据科学等领域的新趋势。作为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支持、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负责举办和运营的协同研究平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应推动相关研究,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在此意义上,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的成立是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推动高端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步骤。

查明建副校长和杨成执行院长为线下与会的老师颁发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兼职聘书。此次,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聘请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唐世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高剑波教授为学术顾问,聘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孟天广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董青岭教授等专家为兼职研究员。

在主旨演讲环节,五位校内外专家就社会科学中的数据科学发表了独到见解。唐世平教授分享了对于计算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理解,认为计算社会科学更多以预测行为或者结果为目标的,包括两种基本的技术曲线,一种从经典统计理论到机器学习的预测,另外一种途径就是模拟,并以复杂决策分析中心用模拟方法进行的多个研究为例,展示了计算社会科学对决策研究的重要冲击。

高剑波教授认为,传统的区域国别研究基本上是以有限的信息去书写和创造有限的历史,但是现实当中可能性是无限的。以有限逼近无限就需要重视大数据和其他计算社会科学的技术。高教授以其科研团队所做的国际形象指数、每日全球危机观察、“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指数、产业发展指数等为例,强调了大数据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

孟天广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在传统人文社科领域推动大数据、机器学习方法的经验,比如从2011年开始建立计算社会科学平台,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公共产品和科研基础设施,建立面向社会的大数据技术方法讲习班。同时,他还分享了使用微博大数据来测量研究“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感的实证研究案例。

董青岭教授强调中国学者应该在数据的采集和收集方面确立一个中国标准并争取在算法上对整个国际关系的研究有所推动,认为未来国际研究方面很可能朝向传统的理论构建和交叉研究两个道路演进,建议借助大数据的分析以精确的方式为国际问题的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潘煜教授从认知神经科学入手,分享了一系列涉及理解人类认知、信息管理、科学决策等方面的有趣和前沿的研究,强调必须把认知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管理学的知识相结合,把计算机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扩展到一个意识空间,才能对社会科学和计算机学科同时都会产生重要的贡献。

在主旨研究环节结束之后,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大数据研究的最新发展和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丰富而热烈的讨论。

彭博机器学习量化研究员吴杨博士介绍了彭博社的商业研究中对大数据的运用情况,建议未来可以关注图片、音频和视频数据以扩展研究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侯冬芳助理教授指出使用算法处理小数据并力求得到科学结论的必要性,认为在强调大数据研究的同时不应忘却对小数据算法的开发和利用同样会对国家战略大有裨益。

华东政法大学严海兵副教授就数据收集等实验室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如与校外科研人员、校内教师和同学进行数据合作,借助理工科学校的科研资源以增加工作效率和影响力等。

关于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的发展路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封帅副研究员建议初期主要任务是以生存为优先,由小到大,持续扩张,滚动实施,争取形成有力、有效的科研成果;后期应突出精品和亮点,确保可持续发展。他主张在这两个进程中都必须要上承国家战略,下接上海发展。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杨辰博副教授指出,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大数据研究应注意实体领域的知识、数学、统计学三角平衡,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在未来应突出除了算法、内容之外的其他类型贡献,这对于整个学术界而言非常重要的拓展。

上海财经大学陈佳副教授指出,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要有专职的编程人员等强劲的技术支持,建议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在短期内着力多提供报告和数据库等重量级产品,与相近单位加强合作。

上海财经大学叶方进副教授认为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是技术机构,无论对现有老师的培训或者学生的训练,都是需要有擅长做这些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提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中风险规避问题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叶成城助理研究员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分工使得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需要聘请专业人员,在研究方法上要同时重视定性和定量研究;有议题的导向,短期内需要产出论文或报告,长期则需提供具体的数据库。

中国农业大学黄振乾副教授认为,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短期内可以聚焦一些典型国家,做一些示范性工作,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是未来数据搜集的方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陈冲助理教授分享了他在杜克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清华大学的不同实验室的经历,指出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最核心的是研究和数据服务。未来实验室应该扬长避短,有所创新,发挥上外特色。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刘楚域博士后认为,文本分析是趋势,但是在非全球通用语言的分析难度高,上外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优势,小语种语言的支持非常重要,结合这些优势,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在未来可以在比较快的时间提供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研究产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苏若林助理教授认为,实验室可以通过小语种的优势来分析别国语言的信息,其次,实验室平台未来怎么样进行分工,如何通过合作到达最有效的效果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周亦奇助理研究员认为,区域国别数据科学实验室应该把上海的发展和攻坚国之间的联系对接起来,研究上海对外投资的情况。其次,次区域对实验室的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最后,特色型数据库可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