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检察机关1月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2010年至2020年十年来受理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作了分析。检察机关表示,案件一大特点是案发集中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
受理商业秘密案件中涉及技术秘密案件量占比75%;涉及经营秘密占比34%;同时涉及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占比9%。侵犯技术秘密是商业秘密犯罪中最为常见的情况,而自2019年起,侵犯经营秘密案件受理量呈上升趋势,并以窃取客户名单、报价单为主要案发缘由。
机械制造、生物科技、软件开发是侵犯商业秘密罪的高发领域,一般而言,在上述行业易产生商业秘密且商业秘密对经营的价值贡献度大。其中,机械制造领域的商业秘密多涉及大型生产线的装配、零部件设计等技术,能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巨大,影响权利人在整个市场的地位。生物科技领域的商业秘密集中于研发技术、配方成分、实验数据等,是决定技术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权利人保持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而来,案件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至2020年上海检察机关共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审查逮捕29件61人,受理审查起诉38件73人7单位。2010年以来,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受理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尤其2018、2019年大幅增长,2019年受理案件量逾10件,2020年案件受理数量虽较2019年有所下降,与历年相较仍呈上升趋势。2010年至2020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21件50人,不捕12人。经批准逮捕的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机关经审查起诉18件42人4单位。受理未经审查逮捕阶段的直诉案件10件15人2单位,经审查后起诉3件7人2单位。
检察机关称,此类案件犯罪手法相对固定,侵权主体以内部人员为主。仅2019年全市受理的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中,内部员工直接主导或参与商业秘密泄露的占比高达84.62%。这些企业内部员工有的直接负责商业秘密的研发或管理,有的利用职务便利接触、窃取商业秘密,并采取内外勾结、另立门户、跳槽泄密等方式,将掌握的商业秘密非法披露或使用。
检察机关对企业防控商业秘密法律风险提出几点建议,包括:确定保密对象、采取保密措施、做好商业秘密价值评估及研发成本等证据的收集固定、建立长期动态的知识产权整体管理体系。(中国日报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