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继诞生,助力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实现质的飞越

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继诞生,助力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实现质的飞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0-21 11: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0日,在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际,由该所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如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海洋科学考察船 系列 自主 发展”。本次论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采用“云端线上+线下”分上海和青岛两个会场的形式开展,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院所高校的专家进行了云端分享。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长卢霖做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他表示,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海洋科考装备是第七〇八研究所的神圣使命,三年前的今天,第七〇八研究所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为业界共谋科学考察船发展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近几年,第七〇八研究所在海洋科考船研发设计领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包括全球首艘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海洋地质八号”、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我国首艘专业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我国首艘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实验6”号、我国在建吨位最大的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等相继问世,这些科考利器均将助力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蓬勃发展。

论坛上,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海洋科考领域的报告嘉宾分别就“科学”号、“中山大学”号、“雪龙2”号、“海洋地质八号”、“东方红3”号、“嘉庚”号等船交付后使用或即将交付的情况进行了交流介绍,站在用户的角度为业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此外,来自船厂、船级社和设计院的行业专家针对“实验6”号、“深海一号”等新船的建造、验船以及特殊系统设计等进行了技术交流,为未来海洋科考船设计建造注入了诸多新的思想。

论坛现场以视频、船模、画卷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世界及我国海洋科考船的发展历史、技术沿革和最新趋势。与会嘉宾、专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紧紧围绕“系列 自主 发展”的论坛主题,畅所欲言、发挥专长、共享智慧,围绕科学考察船管理、使用、设计、监造等方面,共享海洋科考船发展盛宴,共谋海洋科考船未来发展。

诞生于1950年的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舰船及海洋工程总体设计研发机构,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骨干科研院所,被誉为中国舰船设计的“摇篮”。70年来,第七〇八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综合性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创造了众多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自主研发完成各类项目1200余项,荣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为世界船舶市场研发了一批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船型。作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的引领者,第七〇八研究所在中国船舶集团的领导下,始终与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同频共振,从改装到专业新建,从近海到深海、远洋、极地,从数百吨到数千吨,研发了一系列海洋科考利器,助力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越。

与会者认为,第二届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凝聚了我国海洋科考船界的智慧与力量,必将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再续新辉煌!(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