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云端 更高处见 复旦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相聚云端 更高处见 复旦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28 11: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摄影:王玥

6月28日上午,复旦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在线上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等学校党政领导,教师代表,校友代表等共同送别7000余名2020届毕业生。典礼由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主持。

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复旦大学用云典礼的方式送别毕业生。典礼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新浪微博、快手、抖音、腾讯微视、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学校诚挚欢迎本届毕业生在疫情过后的任何一年,返校参加一次学位授予仪式。

胸怀家国天下 踏上人生新征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校干部和师生员工迎难而上,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最大程度争取事业发展。全体同学特别是毕业生积极配合、主动适应,尽力保质保量完成学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天,你们终于要毕业了!”通过网络、透过屏幕,许宁生向身处世界各地、心却紧紧相依的7000余名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向毕业生们的老师、父母和亲友致以衷心感谢。

许宁生希望同学们要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今后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始终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融入整个国家和世界,矢志不渝为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力量;要把“团结、服务、牺牲”作为一辈子的座右铭,始终不惧风雨,肯牺牲而有为、乐服务而有用、能团结而有力,不负母校教诲;要以所学为时代所用,保持追求真理、持续创新的热情,用做学问的态度,把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争做引领未来的复旦人。

学校正处在新的方位,以奋发图强的姿态再出发。勇立潮头,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全体复旦人共同的追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明年我们还将迎来建党百年。大家生逢其时,大有可为!”许宁生为毕业生们指明所处的历史方位,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人生征途上,勇担使命,大胆搏击,创造出属于个人、国家、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他还特别强调,学校诚心欢迎同学们在疫情过后的任何一年,返校参加学位授予仪式,“母校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牢记师长教诲 扬帆逐梦新起点

“绚丽青春,博学笃志践真理,常系家国使命;闪亮人生,切问近思求真善,惟将努力前程。”典礼现场,主席台两侧高挂的红色条幅寄托着复旦对毕业生的殷切期许。

毕业依依,未来可期。典礼开始前,本(专)科生毕业纪念片《因为复旦 我们相连》和研究生毕业纪念片《前进 征程》中,毕业生们分享了复旦故事与成长感悟。前行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当疾风骤雨来临时,是复旦、是祖国给予力量,让彼此心手相牵,共渡难关;道阻且长,回首望,皆是学子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身影。

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

学子们的成长,既离不开自身努力的浇灌,也离不开老师们严管厚爱的滋养。毕业前夕,学校开展了2020届本(专)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第九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分别由本(专)科生、研究生自主推选,展现了复旦教师的良好风貌,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今年,10位老师获评本(专)科生评选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10位导师获评“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共有35位老师获得两个奖项的提名。

2020届本(专)科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第五届、第六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宏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作为一名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挺身而出,在疫情防控、疾病救治、科学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的“硬核教授”,他告诉同学们,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性,国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个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他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讲,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是一个最好的舞台。“复旦人勇于接受挑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当中不断证明自己的时候到了!”他勉励大家以复旦人的坚持、复旦人的团结、复旦人的创新应对挑战,祝福大家前程远大,祝福国家有更美好的未来。

对即将踏上人生的新征程的2020届毕业生来说,复旦在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树立了榜样。作为校友代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复旦大学1983届世界经济系校友王战在发言中寄语毕业生 “事成于思”。他结合亲身经历,解析了对“人生如何富有?”这个问题的思考,并将寄语毕业生们: “要安家乐业,更要有家国情怀”;“要懂一点生命哲学,更要有人生的独特价值”。他鼓励同学们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小人物就做不了大贡献,要从小处着眼,做力所能及之事,不仅仅是追求经济的富有,而要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中实现“人生的富有”。

肩负时代使命 书写未来新篇章

毕业季也是收获季,沉甸甸的硕果见证着学子们的付出、坚守和拼搏。2020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和研究生“学术之星”是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也是复旦精神的身体力行者。

“2016年8月28日,我们都成了‘复旦人’,也开始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作为复旦人,我们能做什么?又该做什么?”2020届本(专)科生“毕业生之星”获得者、新闻学院本科生吴雨浓在发言中以自己四年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作为复旦新闻人,她想用笔杆和相机,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本科期间,她三次前往非洲,两次入选国际组织实习,从事传播工作。她说:“复旦给予我们无数种可能性,鼓励我们在广阔的社会土壤锻炼成长,复旦的老师们是我们远航路上的航标灯。” 回顾往昔,115年来,面对使命与责任,复旦人从未退却过;面向未来,她号召同学们“接过时代的火炬,肩负起国家乃至世界的重任,把热血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成为凝聚世界的青年力量。”

“回首来路,从文献阅读困难户成长为科研人员,从一个只会拧螺丝的小工匠变身为工程师,不论将去向何方,复旦的精神将是我们未来人生路上的不竭动力。”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之星”获得者,物理学系博士生陶冉在发言中回顾了五年复旦求学路,分享了学校和导师引领他打开的一扇扇人生大门:“用汗水浇灌的科研之门”“用热爱投身的奉献之门”“用理想开启的未来之门”。他说:“一路走来,复旦是我们最重要的标签,为我们赢得了夸赞;今天,走出校园,我们就将是复旦发往全球各地的名片。未来也仍有风雨,但是我们定将带着学校的期望,师长的嘱托,无惧风雨,努力前程!”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6级本科生、2020届复旦大学本(专)科生“毕业生之星”获得者菲利蒲作为留学生代表发言。来自塞尔维亚的他以地道而流利的中文分享了他的故事和思考。他看到中国所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国所特有的自信、包容与智慧;他希望将来在学术和外交领域为中塞友好搭建桥梁,为这份友谊的巩固尽一份力。他认为,应珍惜当下的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热爱并守护祖国,尽情追逐和拥抱梦想。“我们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桥梁。无论大家以后做什么,请在追梦的路上继续努力,传承复旦精神,将自己在复旦所学到的知识和智慧发扬光大。相信我们定能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临别之际,毕业生们也为学校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份毕业礼物由集体创造,征集毕业生最想念的复旦建筑,由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生张慧林带领团队建模100小时,在高分子科学系实验室郑健老师和校友封华的支持下,通过3D打印300小时成型,最后由来自各个院系的毕业生代表填涂色彩而成。礼物名为《光阴烂漫 复旦印象》,寓意复旦学子度过了丰富多彩的青春时光,复旦的精神印刻心中,激励前行。

“感谢大家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学校会把这份珍贵的礼物永久珍藏!”焦扬代表学校接受礼物,并将校徽置于“建筑”上,完成礼物的最后一个部分。她向毕业生云上赠送相辉校友章:“这枚相辉校友章标志着大家从学生到校友身份的转换。学校衷心祝福大家,不畏风雨,勇敢前行;不忘初心,前程似锦!”(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