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个日夜,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返沪

68个日夜,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返沪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3-30 19: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24日晚,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发。经过整整68个日夜的艰苦奋斗,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与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交接,圆满完成任务,即将于3月31日启程返沪。

仁济医院的四位队员中有交大系统唯一女医生、日记女神查琼芳,ECMO护理专家、第一周曾上50小时高强度班的吴文三,90后帅哥党员护士傅佳顺,90后湖北姑娘张煜,第一批的所有队员都是表率。回想起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与新冠肺炎做斗争的日日夜夜,每一位队员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68天来的感受吧!

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名单如下: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46岁)
  • 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吴文三(41岁)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傅佳顺(28岁)
  • 神经外科MDT病房护士张煜(29岁)

坚持用正能量记录这段历史的女医生

医疗队中交大系统唯一的女医生,被称为“日记女神”的查琼芳说,“写日记的初衷只是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后来发现日记可以缓解我的精神压力,让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也可以让在后方关心我们一线抗疫人员的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单位领导等放心,知道我们在前方很好,工作很顺利。所以,在这个充满压抑和暖意的季节里,我用正能量写我周围的人和事,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爱心和善意、以及工作的艰辛。在写日记的这段时间里,很多人关注到了我的日记以及我日记中所描述的人物,央视的焦点访谈从我的日记中看到了辛勤为一线服务的后勤刘立峻老师,湖北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我们的司机王师傅……我要做的是媒介的作用,让大家去发现故事身后的真善美。”查医生还表示,虽然援鄂医疗工作已经结束,但抗疫的任务远没有结束,回到上海,还有更大的仗要打。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它。

火线入党,是光荣、更是责任!

吴文三是一名具有丰富的ECMO护理经验的男护士,在武汉的第一周,他坚持上班近50个小时,主动承担高风险的操作,参与了队里首例ECMO的护理,还负责培训新人,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作用。在入鄂的第三天,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3月7日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他说,在这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我们见证了全国各地医护挺身而出,勇敢逆行和艰辛付出。正是这群勇敢的人,将无数病患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这个伟大的群体无疑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理应得到最高的敬意。希望疫情过后,一切归于平静之时,我们的社会能够对医护多一份理解和尊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他是90后党员,他自豪地说,我不辱使命!

“无论如何,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天佑武汉!我们能赢!”90后党员傅佳顺曾经在战疫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在经历了笨重的防护服、护工阿姨的短缺、时刻存在的传染风险、内心的焦灼、巨大的体力消耗等等平时无法想象的艰难,一位位患者在他们的精心救治下康复出院,今天,他终于能够自豪的对自己说,我不辱使命!援鄂期间发生了太多让他感动的事:病友之间的生离死别,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患者绝望时的绝食,抢救时与死神较量的无力……他说,自己能做的只不过是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死神抢人。

90后护士张煜说,“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

张煜是湖北人,从小在湖北长大。2个多月前,面对家乡日益严峻的医疗形势,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她说,湖北是我的家乡,一种使命感充斥着我的胸膛,百年仁济“仁术济世”四个字在眼前闪现。如今,看到武汉连续多日确诊新增病例数都为零,她很欣慰,“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要向所有武汉人民致敬,武汉人民为这一次疫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无私奉献、敢于担当。还有那些朴实无畏,不辞辛劳为抗击疫情默默付出的人。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我们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因咱们中国人一起努力才能迅速驱散疫情阴霾,让全世界看到奇迹。这一仗,中国必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