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年轻人不忌讳 立遗嘱不再是老年人专利

3月28日,中华遗嘱库向社会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方式对遗嘱大数据进行解读。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年轻人不忌讳 立遗嘱不再是老年人专利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3-29 13: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月28日,中华遗嘱库向社会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方式对遗嘱大数据进行解读。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表示,白皮书首次公布60周岁以下人群订立遗嘱的相关数据。同时,白皮书还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江苏以及广西等地数据的详实分析全面呈现全国遗嘱大数据以及各地特点。

据悉,启动七年来,中华遗嘱库已经在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广西、上海、重庆、杭州、新疆等9个地区建立了遗嘱登记中心。

截至2019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19.5万人次,登记保管了16.5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781份。

首次公布60周岁以下大数据 立遗嘱不再是老年人专利

截至2019年12月底,中华遗嘱库共协助2333位60岁以下中青年人订立登记遗嘱,其中男女比例约为4:6,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中青年立遗嘱人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白皮书从立遗嘱人数、男女比例、区域分布以及遗嘱登记财产类型等方面分析了中青年人立遗嘱的整体状况。同时,对立遗嘱人年龄段分布、婚姻、学历、职业以及财产分配意愿等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勾勒出了中青年立遗嘱人群像。

针对2019年一度引起热议的“90后”立遗嘱现象,白皮书也进行了详细分析。

40岁人群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主力军”

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间,中青年立遗嘱人总体数量和增速较为平稳,其中,40周岁至49周岁年龄段立遗嘱人数量增长迅速,占比从2017年的27.96%上升到2019年的34.38%,平均占比为33.99%,成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主力军”,,其次为50周岁至59周岁年龄段人群,2017-2019平均占比29.1%。

从三年的数据变化情况来看,中青年立遗嘱人年龄变化趋势图趋于一致,都是呈现增长的态势。从三年的中青年立遗嘱人的绝对数来看,年龄段越低,增长趋势越明显。拿“90后”来看,2017年立遗嘱人数为61人,2019年为169人,三年间翻了近2.5倍。

从立遗嘱人的学历水平统计来看,此类群体中,学历集中分布在“高中”及“大学”两个阶段。同时,从三年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到,小学、初中学历的占比在降低,而大学学历及以上的立遗嘱人数比重在增加。由此可见,对于年轻群体而言,学历高的市民更能接受“幸福留言”理念。

为何立遗嘱 中青年人看法各异

白皮书数据显示,中青年人因为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因年龄变化差异较大,立遗嘱的原因也呈现出较明显的不同。

相比20多岁的年轻人,30周岁以上人群的立遗嘱理由更加多元化。从“防范自身婚姻风险”到“防范子女婚姻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两项的比例始终是多数立遗嘱人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也与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婚姻的习俗相对应。

与 “立遗嘱理由”这一数据相呼应的是“立遗嘱人财产分配意愿”。白皮书对于中青年立遗嘱人选择的第一顺序继承意愿情况进行了统计,除了父母继承、配偶继承、子女继承以及孙子女继承这几项常见的继承人外,选择其他选项的比例特别引人注目。这一数据在40周岁以上人群尤为突出。中华遗嘱库管理服务部主任汤婷婷分析:“40周岁以上人群,家庭结构、人际关系和情感冲突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年龄段,这个阶段的人在订立遗嘱时需要考虑的地方也会特别多。在我们实际登记过程中,这一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中有些人会因为种种原因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给到闺蜜、好友。”

汤婷婷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自己曾接触过的一位立遗嘱人的故事,那位女士当时的年龄在40岁上下,离异,独自抚养一个10岁左右的女儿。“她是一位企业高管,年薪百万。平时工作很忙,女儿一直都是由她的父母在带。她当时选择来立遗嘱就是考虑到自己工作压力大,经常出差,怕出意外后自己的财产旁落,让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陷于困境中。”

因此,这位女士在考虑财产分配时就提出要将自己的一部分财产给到闺蜜。“她说她的闺蜜是跟她一起玩到大的,对她的人品绝对相信,她希望如果发生意外,闺蜜能够帮忙照顾她的父母和孩子。”

中青年立遗嘱者财产种类丰富 无房产者仍有立遗嘱需求

此次白皮书发布的60周岁以下立遗嘱人群遗嘱数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对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遗嘱登记财产类型进行详细分析。

白皮书显示,相比于60周岁以上人群,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遗嘱登记财产种类更为丰富,且分布更为均衡。其中,公司股权、保险单的比例远远高于60周岁以上人群。拿2019年的数据来对比,60周岁以上人群仅有1.28%遗嘱涉及公司股权,而此项在60周岁以下人群中则达10.92%,高出10倍。

其他财产种类的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财产的多样化,也反映出市民对自己财产保护意识的提高。白皮书统计的其他财产主要包括虚拟财产、合同权益、债权、收藏品、个人物品、保管箱等。对比这个数据,2019年在60周岁以上人群仅为0.28%,但中青年人的比例为12.8%。不过其他财产的比例,无论是中青年人群还是老年人群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在不动产登记的件数上,中青年人的遗嘱中比较多的是2处到3处不动产,这个比例占到了70%。值得关注的是有4%的立遗嘱人没有不动产或没有在遗嘱中安排不动产。说明中青年人群中有一部分在逐渐意识到财产安排的重要性,即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重大资产,也要提前做好全面的安排。

记者发现,中青年人遗嘱中对财产的分配上,除了财产种类丰富以外,财产中银行存款的比例高,也是与60周岁以上人群显著的不同。2019年,中青年遗嘱中银行存款比例为34.57%,而这一比例在60周岁以上仅为19.8%。老年人立遗嘱对存款处理比例低,可能原因是老年人主要考虑存款用于养老,不打算进行分配,也可能考虑财不外露,不愿意在遗嘱中处理存款。但这都是有误区的,需要进行合理引导。

“90后”人群遗嘱丰富了财产类型

2019年下半年,有关“90后”立遗嘱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一波热潮。那么,这一群体的遗嘱数据到底如何?此次白皮书进行了详细解读。

据统计,2017年,有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2018年这个数字是178;截至2019年底,人数合计为344人。数据显示,2017年立遗嘱的人群中,就有99年出生的立遗嘱人前来订立保管遗嘱。18岁也是目前我国允许订立遗嘱的最低年龄。虽然目前仅有近3年数据,但从“90后”人群立遗嘱增长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90后”接受并愿意订立遗嘱。

“90后”人群立遗嘱备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给遗嘱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财产种类。从“90后”分配财产的内容中可以看到,80%立遗嘱的“90后”已经有自己的房产,几乎所有“90后”在写遗嘱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银行存款纳入遗嘱分配的财产当中。与其它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其一个突出的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

针对为何“90后”立遗嘱人中80%拥有独立住房的问题,汤婷婷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她发现这部分“90后”,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的现象很普遍,还有的父母甚至会将自己的部分股权挂在子女名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要订立遗嘱的重要原因,防止自己发生意外财产丢失。”汤婷婷说。

单身人群、再婚家庭立遗嘱渐成“刚需”

从中青年立遗嘱人的婚姻状况来看,主要以“已婚”人群为主,2019年占比为68.85%,与60周岁以上立遗嘱人群中已婚比例相比还是明显低了许多,60周岁以上人群2019年此项数据为77.07%。

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中未婚、再婚和离异比例相对于60周岁以上人群高出许多。未婚比例三年间始终徘徊在11%至15%之间,而60周岁以上人群此项数据比例不到1%;再婚比例三年间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从8.24%至9.78%,而60周岁以上人群此项比例不到3%;离异比例三年间徘徊在8%,而60周岁以上人群此项比例不到4%。数据再次显示,年轻人对婚姻的选择更趋于多元化,再婚家庭以及单身人群渐成中青年立遗嘱人中的“刚需人群”。

中青年立遗嘱人夫妻同立遗嘱的比例和单方订立的比例相对比较持平,双方同立的比例要远远低于老年群体的同一数据。这一数据也与立遗嘱人的婚姻状况数据相呼应。崔文姬介绍,单方订立的通常为单身人群或者再婚家庭,“再婚家庭一般情况比较复杂,有一方先来咨询然后再去说服另一方,但很多都是背着另一方前来咨询订立的。” 崔文姬说。

老年人立遗嘱更趋理性 优先保障配偶晚年生活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2019年间,遗嘱中所涉及的继承人多为配偶或子女;数据表明,“子女直接继承”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配偶先继承,子女后继承”的比例逐年在上升,说明群众开始普遍意识到要优先考虑保障配偶的晚年幸福生活。由孙辈直接继承占比13.19%。选择“子女直接继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选择“其他分配方案”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分配方案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

崔文姬告诉记者,他们在日常接待中,听到老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要是哪天我走了,这房子是我们老两口一辈子辛辛苦苦挣下的,得我俩人都走了,才能给儿子”“万一我先走了,他要是再找一个我没意见,现在都追求生活质量”,一位姓李的女士对老伴再婚的事儿显得很豁达,但一提到房产就开始有些含糊了,“但房子可不能给他后老伴儿,得给我们的孩子。”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一方面希望房产由子女继承,但又担心老伴居住受到影响,在老伴在世的情况下不希望子女直接获得房产。如果将房产指定由老伴继承,则又担心老伴再婚后,将房产转赠给外人,希望对老伴做出限制。

陈凯认为,这一难题有望在民法典出台后得到解决。目前正在审议的民法典草案中,对居住权和遗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民法典规定可以通过立遗嘱设立居住权。“这就意味着,房产在当事人去世后,可以由其指定的人居住,但居住权不能转让、继承,因此居住人在世的时候可以居住,但在居住人去世后,房产的归属仍然由产权人控制。”这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对自己权益的保护,既可以照顾配偶的生活,也维护了家庭财产的利益。

独生子女父母占立遗嘱人“半壁江山”

2019年,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人群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占比47.75%,其次为2-3名子女家庭,占比43.47%;无子女家庭的人群虽然占比最小,但2019年有小幅上升。订立遗嘱人群的家庭结构近年来分布比较均匀。

对这一现象,陈凯认为主要是由于观念变化导致的结果。以前人们都认为遗嘱是为了防范子女争夺财产,以为只有多子女家庭才需要立遗嘱。可是随着社会发展,大家发现遗嘱不只是为了防范纠纷,更能够避免家庭财产损失。

曾刷爆朋友圈的独生子女小丽在父母去世后无法继承父母全部财产的故事,令大家对遗嘱的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白皮书显示,60周岁以上立遗嘱人有11.91 %的人立遗嘱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子女离婚导致家庭财产流失。陈凯表示,这些数据都表明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保护自己家庭财产的需求更加明确。

文盲视听障碍立遗嘱难题或将得到解决

白皮书数据显示,在无法订立遗嘱的原因中,23.41%因为文盲,66.64%因为身体健康问题,导致书写能力的原因而无法订立遗嘱。汤婷婷介绍,在中华遗嘱库各登记中心,经常会遇到老人明明大字不识,却迫切想订立遗嘱,之前我们往往会婉拒其订立遗嘱的请求。因为按照现行法律,识字能力差或者文盲订立的遗嘱会有极大法律风险。

陈凯介绍,经中华遗嘱库已开发出一套适合识字能力差或文盲群体的遗嘱登记流程,。目前,中华遗嘱库已经开始受理这类遗嘱申请,解决了文盲遗嘱的老大难问题。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