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助武汉医疗队查医生日记(十六): 大家最想做的事就是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骆驼!

早上八点交班时,蒋主任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山医院的“纽式面罩”。这是一款由中山医院纽善福教授设计的用于呼吸机病人的面罩,面罩更适合中国人的脸型

上海援助武汉医疗队查医生日记(十六): 大家最想做的事就是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骆驼!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2-10 11: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月9日,援助武汉第十六天,今天的武汉,阳光明媚。

今天是白班,是排班重新调整后的第一个10小时白班。早上八点交班时,蒋主任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山医院的“纽式面罩”。这是一款由中山医院纽善福教授设计的用于呼吸机病人的面罩,面罩更适合中国人的脸型,接触面部的部分目前采用硅胶材料,面罩下方还专门设计了胃管的孔道。这款面罩能让病人更舒适,从而增加病人的依从性。蒋主任一组的病人早已用上这款面罩,现在建议推行到我们整个病区。

另外,郑队经多方联系,终于从上海肺科医院调拨的一些鼻罩,两天后就能运到金银潭医院了。在无创呼吸机病人进食的时候,必须拿下面罩,换用鼻导管吸氧,但对于我们这里的危重症病人来说,缺氧意味着疾病可能会累及其他脏器功能,所以大家提出最好在病人吃饭时换用鼻罩,这样,既不影响病人进食,也不会造成病人缺氧时间太久。现在我们整个团队最想做的事就是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想病人所想,从一切的可能出发解决问题。

郑队最后表示,目前的工作已经稳定发展,病房也终于连续多日平安,接下来除了抢救病人,希望大家有时间能从现住院病人和之前死亡病例资料上,加强研究摸索规律,探索更好的救治方法。

中午,周新主任传达了金银潭医院的最新任务:每个楼面增加11个床位,准备接收新病人,加床就加在走廊里。一下午,护士们又忙的不可开交,病床、被子、氧气罐、氧气表头......一样样东西都要准备起来。猜想可能今晚就要收病人,我们的夜班医生要忙了。

下班时外面已是天黑,回到酒店,赶紧吃饭,晚饭只到晚上6:30。十几个小时我只吃了一顿早饭。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骆驼,在食物充分的时候补充大量水分和食物,储存在身体里,在需要的时候就把这些储存的能量利用起来。

今天的朋友圈都让上海出征的医疗队刷屏了,华山、瑞金医院的300多名医疗队今日也会赶来武汉,接管武汉的重症监护病房。朋友圈充满了对出征医护人员的敬佩和心疼。仁济医院也发出了紧急召集令,准备后续可能的出发。很多同事作为准备援助武汉的新鲜血液,微信上纷纷询问我这个老队员。我把需要的物资,包括所需的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列好清单一一发给各位,顺便接受几句咨询,也告诫几句。毕竟,武汉各个地区、各个医院的操作流程都不一样,我们在援助的同时,必须先要学会保护自己。

刷着微信,看到了我们队里的一则乌龙笑话。休息的一位同事,看到群里消息发放生活物资,匆匆下去扛了一大盆的洗衣液上来,发现门卡失灵就把洗衣液放在门口,匆匆下去前台重新办理门卡。办好卡回到门口一看,物资不见了。就在群里呼唤,谁好心帮她保管了物资(我们医疗队,已在短期内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没想到的是,原来是这位休息的同事跑错了楼层,把物资放在了别人的门口,所以刷不开门;而后者呢,看到门口有物资,还以为是哪个好心人帮忙领的。水落石出,大家嬉笑间减轻了压力。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和危险,绷紧的神经也需要生活中某些小插曲来调剂,我们要学会放松,坦然面对疫情。

明天要复工,朋友圈刷屏,“共同战疫,守住上海”。留守在上海的同事们,我们在武汉奋战,你们为我们守护上海,守护家人,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上海,一定要守住!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  查琼芳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