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百年热点对话暨复旦大学保险教育百年论坛举行

中国保险百年热点对话暨复旦大学保险教育百年论坛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21 16: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21日下午,中国保险百年热点对话暨复旦大学保险教育百年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以“回望百年历史、展望百年未来”为主题,本次论坛回顾中国保险业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中国保险业的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由复旦大学联合中国银行保险报、中国保险学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会见了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中国银行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进元、中国保险学会会长董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保险业的重要时间节点。一百年来,保险业发展波折勇进,革故鼎新;保险教育匡时济世,吐故纳新,二者共同谱写了中国保险业由弱到强、由少变多、与时俱进的华章壮曲。复旦保险教育百年历程与现代中国保险史相互交织,与世界经济发展变迁交相辉映。1919年,民族保险业艰难生存之际,复旦大学于商学院开设保险学课程,成为我国最早开启现代保险教育事业的院校之一。在战争年代,复旦保险教育也未曾停止步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复旦大学保险教育和保险学术研究迎来蓬勃发展,为新中国金融保险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如今,全社会保险意识与保险知识水平逐步提高,保险事业迅速成长,中国日益发展成为兼具规模优势和创新活力的巨大市场。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围绕巨大市场需求可能对中国保险业产生的诸多影响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回顾了中国保险业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描绘了新百年保险业的发展蓝图和保险公司顺时改革之路。他们指出,在当今科技重塑传统保险业的变革之际,学界不能固步自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与行业发展趋势并轨是重中之重。

以学报国 服务社会

复旦大学保险教育者始终不忘以学报国初心,牢记服务国家使命,承担社会责任。1994年,上海首家保险精算中心——友邦-复旦精算中心成立,在尚汉冀教授的主持下,招收有志从事保险精算事业且数学基础较好的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帮助他们参加北美精算学会的资格考试。复旦大学校友薄卫民在1995至1998年间,花费约三年半时间通过了北美精算学会考试,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人。至今,复旦大学已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培养出精算师500余人,其中近30位在中国金融保险行业中担任总精算师。

2002年,复旦大学保险学系成立(后更名为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建系以来,复旦保险深耕科研土壤,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要求,积极承担新时代使命,通过发布行业研究报告、举办行业论坛等方式,为中国保险业发展贡献力量。2009年,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徐文虎教授领衔与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原中国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共同完成了上海保交所可行性及筹备方案,极大地推动了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建立进程。2015年起,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连续五年主办上海论坛保险分论坛,引领业界关注巨灾风险管理、“一带一路”灾害防御与救灾合作、保险科技、女性健康等问题。与此同时,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也积极促进中外保险业交流沟通,为安盛、纽约人寿、中美大都会等国际保险巨头入华合法经营牵线搭桥,共同研究,共同办会。2019年9月,复旦大学正式成为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考试豁免认证高校,成为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所首次递交申请,即获得全部六门核心课程考试豁免的综合性高校。

百年传承 厚积薄发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复旦保险学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百年积淀,更离不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综合国力的提升与经济的腾飞。 20世纪初,上海的保险业迅速发展,大批外资保险公司伴随贸易往来扎根中国,民族保险业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于1919年起为商科一年级学生开设“保险学”课程。

抗战爆发后,复旦大学内迁重庆,在艰苦条件下,仍将保险学列为统计系选修课程,保留中国保险教育火种。

20世纪40年代,王效文被聘任为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兼任教授,他被保险界尊称为“中国保险学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他编纂的《保险学》是我国第一部保险学专著。与他同年被聘任为理学院数理系专任教授的周绍濂,不仅撰写了数篇保险领域的论文,还编写了《人寿保险计算学》等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立即恢复保险学科教育,校史馆收藏的成绩单显示,至1952年,商学院、法学院、财经学院先后开设了“保险学”“保险合作”“海上保险法”“社会保险”“劳动保险”等课程。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保险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复旦大学重启“保险学”课程,担当起了为重振中国保险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懈奋斗,薪火相传。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