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医学从业者来沪研修中医

11国医学从业者来沪研修中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8 09: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7日上午,2025年“一带一路”国家“西学中”高端项目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幕。来自摩洛哥、突尼斯、埃塞俄比亚等11个国家的50余名现代医学从业者齐聚上海,共同开启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学习的新篇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淑娟,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来自66个国家的200余名国际学生共同参会。

“一带一路”国家“西学中”高端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旨在搭建“一带一路”国家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学互鉴的专业平台,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学员们将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相关企业,通过中医药学术研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学习、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实地参观等方式,增进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中医药在海外的服务能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淑娟介绍,该项目是落实国家“传统医药人才交流与能力提升项目”的具体举措之一。希望学员们以此为契机,聚焦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深化中医药与各国传统医学交流互鉴,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科研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多元价值优势,全面推进中医药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在致辞中提到,此次培训为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中西医植根于不同哲学文化体系,却具有显著互补性,二者目标同为维护人类健康。学员们主动深入学习中医,既体现了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更彰显了推动整合医疗发展的远见卓识。期望学员们通过两周的研修,不仅掌握中医诊疗技术,更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内涵,缔结持久的合作友谊。

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会长穆罕默德-哈利勒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回顾自己与中医的深厚渊源。20世纪70年代末受中国援摩医疗队启发,他来到中国系统学习中医,回国后在卡萨布兰卡开设中医诊所服务当地民众。如今他的女儿作为眼科医生,也在摩洛哥运用针灸技术服务病患,实现了中医医术的传承和中摩友谊的延续。他强调,本次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共享与人文交流的生动体现,有助于将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在主旨演讲环节,三位中医药领域专家带来高水平学术分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以“结合医学与未来医学模式”为题,指出“病证结合”构建了中西医对话的语言体系。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果德安教授聚焦“中药质量控制策略与国际化发展”,介绍中药质量研究概况和中药标准制定国际化进程。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上海市政府参事陈红专教授围绕“中医药与世界医学的发展”,阐述了中医药在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中的独特价值。三场演讲以多维视角,深化了学员们对中医药的系统理解。

据悉,作为“一带一路”国家“西学中”高端项目的首届培训,此次培训聚焦“一带一路”国家现代医学从业者的学习需求量身定制课程体系,提供高质量中医教育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培训。通过系统化培训,学员们将成为“中西医融合的践行者”,为民众提供更多元的诊疗选择,持续推动中医药跨文化交流与长远发展。未来,项目将进一步搭建海外“西学中”平台及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海外中医中心建设形成互动效应,助力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发展。(中国日报上海分社林淑娟)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