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不能忘却的记忆 寻找‘慰安妇’的真相——《日军‘慰安妇’全史》新书发布”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内举行。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丽菲,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姚霏,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贾铭宇,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党委原常务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主题出版中心主任钱方针,策划编辑曹婷婷等参加活动。
顾锋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多年来深耕抗战历史研究,从“东京审判出版工程”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践行“让证据说话、让历史永驻”的使命。而《日军“慰安妇”全史》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全景式铁证、系统立体、学术标杆”为特色,将零散史料串联成完整证据链,用200万字、30余年跨多国田野调查成果,封堵历史否认者的缝隙。
陈华栋介绍了书籍出版历程。他提到,为确保内容准确,编校团队联合近代史、抗战史等领域顶尖专家逐章打磨,多次与作者沟通,小至地名考证、大至历史表述,均严格遵循“无出处不采信,有争议必核实”原则。内文暗红色的设计寓意历史伤痕永不褪色,寄托着对受害者的深切缅怀。
作为本书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分享了团队三十余年来的研究历程与成果。本书的一大价值,就是为日军“慰安妇”制度存立了无数铁证。大量资料和实地调查成果证实,日军在亚洲各地的殖民地、占领地均设立了形态各异的慰安所,仅日军第59师团的一个参谋,就参与建立了127家慰安所。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已确认中国各地有2100家以上的慰安所,中国大陆“慰安妇”制度幸存者为358人。近十年,团队努力把中国学者的声音传播到全世界,相关图书远销新加坡、韩国、阿根廷、埃及、日本等国。苏教授也在现场分享了团队的最新发现——一张南京“人民慰安所”的照片。
在嘉宾对谈环节,陈丽菲表示,由于文献记录的缺乏,“慰安妇”研究领域中的田野调查就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中国地区的田野调查,因为中国战区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和最大实施地,无论是受害者人证还是慰安所遗存的物证,中国区域这方面可供挖掘的制度实施材料相对最多,研究这一问题是中国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
贾铭宇分享了她在研究中心读博期间于海南做田野调查的经历,讲述了团队与陈亚扁、黄有良两位海南阿婆的故事。两位老人后来相继离世,这让她意识到,幸存者、亲历过战争的人越来越少,但历史调研和记忆传承是需要继续的。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