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联等主办“伦敦-上海双城记: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背景下的考古、历史和文化遗产”学术对话

上海市社联等主办“伦敦-上海双城记: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背景下的考古、历史和文化遗产”学术对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6-11 12: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英国伦敦当地时间6月10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联合主办的“伦敦-上海双城记: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背景下的考古、历史和文化遗产”学术对话在伦敦举行。对话首次以“社联主办+顶尖高校学者主导”模式落地海外,展现上海学术的国际视野。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和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陈志敏教授率团出席并致辞,伦敦大学学院副教务长Jennifer Hudson教授出席,伦敦大学学院社会和历史科学学院副院长Sue Hamilton教授主持会议。

王为松在致辞中表示,很荣幸代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通过首发《学通中英的社科大师》系列纪录短片,展示中英学术对话的缩影。此次活动既是对中英百年对话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中外学术交流合作美好未来的展望。

上海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历来名家辈出。2018年,在上海市社联评选出首批68位“社科大师”中,有六位学者对中英学术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传记文学家朱东润、西方文论专家伍蠡甫、中古英语专家方重、政治学家王造时、经济学家胡寄窗、英语辞书编纂家陆谷孙。这些学者或负笈英伦潜心治学,或译介研究中英学术经典,为跨文化交流留下了一段佳话。为彰显大师的学术贡献,上海市社联和文汇报社联合出品“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而努力”系列纪录短片第二季《学通中英的社科大师》。短片通过追溯大师们的治学生涯,生动展现他们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成就。

活动中,来自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旅游学系、发展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等院系的跨学科专家团队,与UCL社会与历史科学学院、考古学院等院系的顶尖学者,立足历史纵深与学科交叉,围绕滨水城市发展、生态人文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以“零碳水岸与城市更新”为脉络,推动黄浦江苏州河与泰晤士河的历史对话,将杨浦滨江转型等“上海实践”转化为学术话语,促进上海与伦敦双城在知识创新与社会治理上的深度交流。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郑奕教授、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Rodney Harrison教授、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庄奕杰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上海滨水区域的城市空间生产”“文化与博物馆空间助力上海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型”“重新思考遗产与博物馆的绿色转型”“水乡与火耕水耨:农耕文明的低碳启示”的主旨报告。

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社联首次联合顶尖高校专家学者集体海外发声。为鼓励专家学者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上海市社联主办“海归谈海外英国沙龙”活动,组织沪上海归学者从经济、政治、法律、国际问题、文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围绕上海与伦敦城市交往的历史与当下、中英在学术领域可交流的话题、扩大双向交流可探索的新媒介和新方法等议题开展深度研讨。沙龙活动中,大家表示要进一步推动激活中英双城学术对话机制。为此,上海市社联联合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主办“伦敦-上海双城记: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背景下的考古、历史和文化遗产”学术对话。

当黄浦江苏州河遇见泰晤士河,这场跨越地理与学科的对话,不仅是城市记忆的存续,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这场思想碰撞带来的智慧火花,将为全球城市发展贡献新的启示。也回应了《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系列活动。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记者 王鑫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