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上海气候周气候变化教育论坛暨2025年代际学习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以及英国、韩国、泰国、日本、冈比亚、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和中国专家,共同探讨代际共学互学赋能气候治理的创新路径。
上海气候周气候变化教育论坛暨2025年代际学习国际研讨会会场 (供图)
会议共邀请了11位国际知名学者和15位国内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分享了代际气候变化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际教育、气候变化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现场参会,同时近4000人通过在线直播观看了会议内容。
在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教育室学校工作部部长史国鹏以及上海气候周执委会主席邹荣分别致辞。李政涛回顾了华东师范大学在气候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强调了学校在气候变化教育方面的努力和创新。史国鹏强调气候变化已成为现实威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邹荣介绍了上海气候周正在推动的项目,包括“气候灯塔”项目和“四季机制”。
会议期间,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系统发布了近期两大标志性研究成果:《气候变化教育的中国行动:聚焦学校与企业合作(汉英双语·第二辑)》的入选案例以及《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代际学习版)》,同时,“以气候变化教育促进三教统筹”研究联合体宣布正式成立。
以气候变化教育促进三教统筹”研究联合体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汇聚了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基础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等多元主体,以气候变化教育为轴心,共同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
论坛上,专家们高度认可中国在气候变化教育领域的创新贡献,认为中国的实践经验具有示范意义。英国学者指出:“上海校企合作开发的学科融合课程,为全球气候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韩国代表则对“老年与青少年代际共学”模式表示赞赏,称其“为老龄化社会的气候行动注入活力”。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基会及泰国、日本、南非等多国专家表达了对来自中国幼儿园、中小学、老年大学所研发的成果的欣赏,表示要加强密切合作和互学互鉴。(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林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