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全球沟通”复旦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挑战

“数字中国·全球沟通”复旦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挑战

2023-11-30 08: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26日,由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数字中国·全球沟通”复旦论坛(2023)上,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对新闻传播和媒体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成为焦点话题。专家认为,快速发展的智能媒体时代,正在呼唤新的学术理论与方法工具。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数字中国研究既要探索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也要摹刻中国经验,打造中国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主旨演讲阶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表示,万物皆媒和AI改变了知识生产与传承的时代背景,为教育与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工作需要直面数据主义和数据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以智能时代的新型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提出,媒体变局大背景下,上海报业集团在融媒发展、整体转型与外宣精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拓展产业经济组织形式、参与城市文化融合方面持续创新,努力在媒体融合的“下半场”持续开拓创新路径。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李鹏表示,以“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发展路径,能够为当前主流媒体在人机共创环境中锻造核心能力、把握事业方向提供经验借鉴。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认为,面对AI内容生产,既要积极推进其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发展落地,同时要小心预防和分析背后风险。

圆桌论坛上,来自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的四位教授畅谈了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中的挑战与应对方案。孙少晶认为,智能传播技术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要求研究者持续从现实语境和多元学科获取理论养分,让理论有效联接与解释复杂社会与传播变化。汤景泰表示,人文社会科学在智能传播时代面临紧迫的阐释挑战,应当探索人机协同生产及国际传播效能评估的实践前景。周葆华认为,面对智能传播时代机器地位的提升、数据壁垒与流通挑战、文理融合能力的挑战,新闻传播学应当开展理论创新,拓展更多元的学界—业界联合教育实践体系。张志安提到,智能媒体环境中把关权力的变化、流量传播效果的可见化与软传播的流行,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基础设施、交互界面、本土经验等关键问题。

论坛还以全媒体理论与技术社会化、国际传播、计算与智能传播、媒体融合与现代传播体系为主题设置了四个平行主题论坛,来自高校和业界的专家们分享交流了观点。《中国青年的全球观——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分析报告》发布。

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是复旦大学校级实体科研机构,是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新引擎。成立以来,研究院已牵头申报“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共建“复旦大学—人民日报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媒体研究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旦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等科研协作平台。“数字中国·全球沟通”复旦论坛是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打造的高端学术论坛和科研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