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边又添打卡地:11幢历史建筑修缮后华丽亮相,街区空间将对外开放

在外滩北端、圆明园路西侧,有一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其内有11幢百年历史建筑,融合了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蔚为壮观。负责11幢历史建筑修缮工作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陈立缤告诉记者,2006年,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接手“洛克·外滩源”历史建筑的修缮。

上海外滩边又添打卡地:11幢历史建筑修缮后华丽亮相,街区空间将对外开放

来源: 上观新闻
2023-09-14 16: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外滩北端、圆明园路西侧,有一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其内有11幢百年历史建筑,融合了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蔚为壮观。这片街区叫“洛克·外滩源ROCKBUND”(以下称“洛克·外滩源”)。历经18年,在黄浦区支持下,街区内的11幢历史建筑与其他建筑陆续完成了修缮与建造,街区内部公共空间与街巷即将打开共享,一些艺术文化与创意类业态已入驻并扎根这片街区。作为“2023外滩国际艺术节”重头活动之一,“RAM Assembles 外滩建筑节”9月22日至10月6日将在“洛克·外滩源”区域举办,市民、游客届时可以走进这片历史街区,感受她的魅力。

  圆明园路街景

11幢优秀历史建筑,有颜值有故事

从北京东路转入圆明园路步行街,一侧是半岛酒店与外滩源33号,另一侧是一片连续的历史建筑群。这片建筑群以及其背后的街区就是“洛克·外滩源”,由北京东路、圆明园路、南苏州路与虎丘路围合而成,距离外滩、苏州河、南京路步行街均一步之遥。

“洛克·外滩源”内最为华彩的是11幢优秀历史建筑。其中任何一幢建筑,都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欣赏性,背后还有历史故事。

如,走在由碎石铺就的圆明园路上,靠近北京东路一端,有幢四层建筑叫“安培洋行”。优美的英式古典主义设计风格,让建筑看上去像一座典雅的城堡。石砖砌成的拱门、半圆形的窗户、雕饰繁复的栏杆等,都彰显出这座建筑的精致。“安培洋行”由爱尔德洋行设计建造,在1905年竣工,竣工后曾入驻航运、贸易、地产和设计类当时的知名公司。

  安培洋行外部

  安培洋行内部

再往前走,一家咖啡店将外摆位设在了圆明园路上,咖啡的香气从一楼咖啡店敞开的窗户里飘出来。这座大楼是女青年会大楼。这座建筑的特点是在现代主义风格中融入了大量中式元素。如,具有肌理的沿街外墙上,遍布着卡其色的回字纹,像极了中国古代纸窗上的精致纹路;入口的大门处,门扇采用了中式的“三交六椀菱花格”装饰;走进一楼,大堂更有看头,红黄绿色在脚下组成了大小不一的方格,头顶上一格格井口天花中绘制了精美的彩画,依稀可见“寿”字。

  女青年会大楼

  一楼大堂

“洛克·外滩源”内的每幢历史建筑上均有带着二维码的铭牌,扫一扫,就可聆听这幢建筑的故事。如,亚洲文会大楼曾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院所在地,当年这家博物院主要收集与展示与中国有关的自然标本、文物与古籍,虎丘路在当时因博物院的巨大影响力而被命名为“博物院路”;

  亚洲文会大楼

真光大楼与广学大楼是两幢深褐色的背靠背的双胞胎建筑,均出自国际知名建筑师邬达克之手,邬达克曾在真光大楼办公。

  真光大楼

这里还有光陆大楼、中实大楼、圆明园公寓、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等知名优秀历史建筑,建成距今百年,是上海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协进大楼

“洛克·外滩源”是外滩背后又一处可以一边漫步,一边阅读建筑的街区。

精心打磨18年,修缮理念一以贯之

“洛克·外滩源”总体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在黄浦区大力打造的“外滩第二立面”项目中,“洛克·外滩源”目前是规模最大、涉及历史建筑最多的项目。街区前后打磨了近18年。

负责11幢历史建筑修缮工作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陈立缤告诉记者,2006年,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接手“洛克·外滩源”历史建筑的修缮。彼时的11幢建筑历经近百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与违规改造。“外部严重风化,有些外立面还长着野草。由于过度使用,建筑上有很多加建与搭建的部分。”

基于每个建筑的情况,建筑师进行了严谨的修复和改造:室内外经过仔细的清洗和修缮,并尽量保留其材料的原真性;移除违背原设计初衷的加建与改造,部分复原,部分进行适度改造,以适应办公和零售。

修复与改造过程非常艰难。陈立缤告诉记者,最初的一项工作是对11幢建筑进行基础结构的加固。加固方式是在每幢建筑的墙内外打桩,并在桩与桩之间加梁,将建筑原本的条形结构“架”起来。在墙外打桩并不难,但在墙内打桩会破坏建筑内部的地面。

建筑师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细节到极致。如,女青年会大楼一楼的地面非常漂亮,由一块块的水磨石方格组成。为完好地保留下来,建筑师请施工单位精准地沿着方格的边缘切割,基础加固完成后再拼装回去时,又巧妙地利用原水磨石拼花分隔带,将方格还原回去,历史面貌呈现出来。

虎丘路上的亚洲文会大楼是“洛克·外滩源”中第一个修缮完成的历史建筑。这座六层建筑,立面属于西方装饰艺术派风格。在修缮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时,建筑师对于大部分未涉及构造安全的立面只进行了专业清洗,保留了建筑不可替代的岁月美。改造后的灵活空间实现一系列不同的展示概念,四、五层和六层空间通过新的中庭形成空间联系。亚洲文会大楼入驻了上海外滩美术馆,一度成为街区的地标。

  亚洲文会大楼

  上世纪30年代的亚洲文会大楼

每幢建筑的修缮过程都是独特的,但戴卫·奇普菲尔德对历史建筑的修缮理念一以贯之。陈立缤说,业界有种观点认为,历史建筑缺失的部分应被修旧如旧;但戴卫认为,历史建筑的修缮要遵循可识别性、可还原原则。缺失的部分也是年代记忆的一部分,无痕的修复,对后人来说,就是磨灭了历史的痕迹。在文物的修复上就遵循了这一理念。假如文物残缺了一部分,没有人会将其无痕修补。业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建筑缺失的部分可以用现代手法弥补,突出现代与历史的反差,但戴卫认为,历史建筑的修缮不仅要体现本真性,还要保留建筑的美感。所以,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始终是以保留尊严和重塑风貌的方式来展示这些历经岁月考验的建筑。

首次打开内部空间,艺术类业态集聚

在即将举行的“RAM Assembles 外滩建筑节”上,市民游客将会发现:“洛克·外滩源”的街区内部公共空间被打开了。

原来这些建筑的背后,在历史上多为仓库区域,但因历史的变迁,这些空间一度不复存在。在“洛克·外滩源”的更新中,一些街巷与广场被恢复与创造出来,还有一些零散空间被有目的地进行编排,成为市民、游客可以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

走在“洛克·外滩源”的街区内部,可以看到三个公共广场(街巷)。阿哈龙广场,所在位置是1927年竣工的阿哈龙犹太会堂的旧址,阿哈龙广场又叫日落广场,是观赏日落的绝佳点。博物院广场,位于虎丘路的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前身,是亚洲文会创办的“上海博物院”的所在地,遵循历史,“洛克·外滩源”将这个广场继续定名为博物院广场。

  博物院广场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20年代位于圆明园路和博物院路(今虎丘路)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里弄安仁里,现已不存。取意于历史,“洛克·外滩源”开辟出一条同样大隐于市的小路,北起香港路、南至阿哈龙广场,复用“安仁里”命名。

  圆明园公寓

“当四面八方的人流通过建筑间的夹弄,走进广场与街巷,产生灵感、生发创意,活跃的广场与街巷将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催化剂。”陈立缤说。

在“RAM Assembles 外滩建筑节”上,“城市考古”团队会将二手书摊、路边的煎饼摊、流动的小花摊以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画作等,制作成结合AI技术的艺术装置,带到这个街区,点燃这里的烟火气。“这片公共空间将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会培育出多元且平衡、有趣且人气的空间生态。”“城市考古”文化项目创始人徐明告诉记者,“城市考古”将会在“洛克·外滩源”新建一个城市考古图书馆、一个展示厅,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

实际上,“洛克·外滩源”已是外滩区域高品质的艺术文化类业态争相落址的地方:1994年成立于东京的大田秀则画廊,今年将设在上海的画廊搬到了“洛克·外滩源”;理想国naive、“城市考古图书馆”等文化业态正在筹备开业。

  俯瞰洛克 外滩源

“‘洛克·外滩源’以及周边的外滩区域正在集聚艺术文化类业态。”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刘迎九颇有感触,上海外滩美术馆于2010年在亚洲文会大楼开馆,在最初几年一度是周边唯一对市民、游客开放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但最近几年,外滩周边的美术馆、画廊、艺术空间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仅在“洛克·外滩源”区域,外滩“第一立面”与“第二立面”中都集聚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业态。“这一方面是由于在政府推动下,一批老建筑进行更新,周边环境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艺术机构本身具有集聚性,集聚在一起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现象在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此外,外滩历史上就是金融集聚区,金融对助推艺术文化的发展有正向的作用。”

(唐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