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推动上海文物事业 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

聚力推动上海文物事业 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8-26 11: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各区、各部门高效协同、形成合力,文物系统砥砺初心、奋勇前行,社会各界凝聚共识、广泛参与,聚力推进文物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上海文物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一是文物保护治理能力实现新跨越。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出台地方性法规2部、政府规章1部、专项政策文件5份,形成适应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的制度体系。文物安全纳入各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16个区文化旅游局完成加挂文物局牌子,基层文物保护力量持续加强。市、区、街道、文博单位四级网络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文物消防等安全长效机制日趋完备。全市纳入法定保护范围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34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十年来分别增长110%和41%。267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工作全面完成,实施近千项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积极探索预防性保护,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品清库,厘清馆藏文物家底。青龙镇遗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调查发现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古船之一,被列入“十四五”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正在实施整体迁移保护。

二是让文物“活起来”展现新精彩。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158家,比十年前增长39%。疫情前,年举办展览超630个,接待观众超2600万人次,看文博大展已经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新选择。全国首部省级红色资源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颁布实施,中共一大会址、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等重要革命文物完成修缮,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铸魂育人作用有效发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建筑可阅读”转型升级,形成具有千万级流量文旅品牌。文物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云文博”“云展览”服务模式和内容不断拓展。启动实施上海“大博物馆计划”,着力打造“何以中国”和“对话世界”两大展览系列,不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发挥文物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上海城市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创办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基本确立“全球艺场、上海时间”。

三是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激发新动能。发布实施《关于我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一系列文物领域重要改革。启动实施全国唯一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市区联手推动10项主要任务和78项具体举措逐项落地,高水平推进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创制性立法工作,开放、活跃、诚信、有序的文物市场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聚焦全国首批6个示范区之一上海杨浦“生活秀带”,落地实施滨江区域文物资源集中连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创新项目,探索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改革性政策体系。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文博单位文创开发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文博单位文创开发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在全国率先规范文博单位收费管理,保障文博单位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

未来,上海将始终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做深做实“以物论史”“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推动形成更多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上海方案”,着力打造更多文物保护活化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的“卓越实践”,努力开创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文物事业发展新格局。(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