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蓝天下成长 中国东航首席气象专家王秀春的成才之路

在祖国的蓝天下成长 中国东航首席气象专家王秀春的成才之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29 14: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每当旅客们奔赴一段全新航程的时候,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民航岗位,可能还有上百个不同专业的民航员工正在提供着专业服务。在东航,来自服保专家、气象专家、飞行专家、收益专家、公司指挥长、运力排布专家、正点率值班人员以及运控、机务等不同岗位的员工忙碌在东航运行及客户中心(以下简称“OCC”)。OCC依靠自身全天候、全球范围实时控制指挥东航全部航班和各运行环节的强大能力,成为东航强有力的数字化“中枢神经”。身处这个强大的系统之中,东航运控中心首席气象专家王秀春形象地把自己所从事的气象工作比喻为民航的“眼睛”,即“视觉神经”。

在OCC气象专席上摆着四块电脑显示屏,搭载的是由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自主研发的航空飞行气象监测及预警平台,可显示东航国内外所有航线途经地区的天气情况、航空气象指数、观测数据和雷达回波拼图等。每天,王秀春及其团队借助航空气象平台进行分析,哪个区域有雷雨、大风或者能见度偏低……提前一天为整个公司的运行调度给出气象评估。

今年3月14日傍晚,起源于蒙古国的沙尘随气流向南移动入境中国。15日,沙尘影响京津冀地区后继续向东南移动,进一步影响河南、山东等地并波及华中及长三角中北部地区。漫天沙尘席卷而来,而在中国民航的天空下,东航OCC大厅里,王秀春与他的团队成员正紧盯着面前屏幕上的气象云图,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判预警天气趋势,守护着东航每日数千架次航班的安全与正点。

王秀春,东航运控中心飞行情报及气象信息处理中心担任副总经理,他是东航资深气象专家,东航首席技能大师,具有民航气象预报执照、飞行签派员执照,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飞行学院特聘的企业导师;2009年获得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1984年,他考入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后先后进修、就读于日本名古屋大学。1988年至1995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气象台先后任气象预报工程师、预报室主任、气象台台长,1995年至200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机场气象台担任气象预报工程师。2005年,王秀春从地方民航机构进入航司,一直在东航运控中心从事气象预报及管理工作。

王秀春进入东航的时期,正是中国民航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基于国外先进航空企业的发展经历,社会化行业基础气象服务(包括空管气象服务)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促使民航企业建设发展自己的气象队伍。与此同时,东航飞机机队规模的扩大,航班量也快速增加,航空公司的运行控制方式越来越向集约化方向发展,集中运行控制的水平不仅仅保障飞行的安全,同时显著地影响公司的效益。

外部环境加上内生需求,促使东航于2009年底建立了OCC所属的飞行情报与气象信息处理中心。OCC自2014年起逐步引进国内外知名气象公司的服务,建设了东航全球台风网、火山灰监控预警网、东航危险天气(雷雨、冰雪、台风、大雾)分析数据库,使东航气象团队具备了国际运行区域的火山灰、雷雨、北美暴风雪、大西洋台风等危险天气的监控预警能力。

王秀春和同事们每天发出数份专报,除了能见度、机场云底高度等常态预报产品,让机场、塔台和航空公司提早安排运行计划,还实时为航线提供不同高度上的飞机颠簸指数、机翼结冰指数等,指导飞机绕过危险空域。

“我们借助高分辨率监测预警系统,对提升飞机安全水平、降低飞行成本、优化机场管理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秀春说,“除了安全因素外,不能按时起落对于航空公司也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今年台风‘烟花’和‘灿都’过境期间,借助这套预警系统,东航对台风的风力、风向、雨量预测已可具体到小时,除个别机型外,基本都能顺利落地。”

37年气象专业求索路,16载航司耕耘有所成。多年来,王秀春不仅在提升工作技能为企业创绩创效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还有利用专业知识总结经验方法方面积聚了累累硕果。由他撰写的《集中运行控制对航空气象信息精细服务新需求的探讨》一文列入2008年全国民航气象预报与技术研讨会大会发言交流,并发表在《空中交通管理》2008年12期;《气象信息精细服务对集中运行控制防台风决策的科学性探讨》一文发表在《空中交通管理》期刊2009年11期;《雷雨天气的精细服务对集中运行控制决策的影响》获得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雷雨天气运行安全研讨会的1等奖,发表在《空中交通管理》期刊2011年07期。

面对无数次的极端恶劣天气,王秀春始终带领东航OCC气象团队,24小时不间断监控天气动向,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制定应对方案和预决策方案,与OCC大厅各席位一起密切联动,东航在恶劣天气期间的整体运行平稳,确保受天气影响的航班有序恢复,共同守护无数人的蓝天飞行梦。(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