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检察院发布《涉老年人刑事案件检察工作白皮书》

静安区检察院发布《涉老年人刑事案件检察工作白皮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0-22 17:0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0-22 17: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22日,静安区检察院举行《涉老年人刑事案件检察工作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市人大代表潘书鸿、罗维,区人大代表张勇,区政协委员陆祺、周少白,市退管办政策调研部部长陈国斌,静安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孙琳出席。

发布会上,静安区检察院老年人犯罪检察官办案组(以下简称:专办组)负责人孙科浓发布了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涉老年人刑事案件检察工作白皮书》(2019年1月-2020年9月)(以下简称《白皮书》),介绍了2019年以来静安区检察院涉老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情况、常态机制和工作举措,并发布典型案例。

据统计,2019年至2020年9月,静安区检察院共受理60周岁以上老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案件144件160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186件200人,案件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

《白皮书》显示,老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轻罪轻刑案件居多、屡判屡犯现象凸显、认罪认罚比例较高三大特点。其中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的占被判刑老年人总人数的88%;老年人犯罪的前科率达33%,明显高于同期全年龄普通刑事案件的前科率,老年犯罪嫌疑人普遍认罪早、翻供少,本院办理的老年人认罪认罚案件,仅一起因对赃物数量发生辩解当庭翻供。

《白皮书》还反映出以下特点:在老年人犯罪案件中,男性人数为女性的3倍以上,60至65周岁老年人是主要犯罪群体,其中初中文化人数最多;老年人涉嫌罪名相对集中,排名前三的为盗窃罪、开设赌场罪和故意伤害罪。犯盗窃罪人数占老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2%,其中盗窃超市商品类贪图小利型案件数量占比较高,这与部分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密切相关。开设赌场犯罪案件中,老年人主要涉及组织百家乐赌博模式、六合彩、晃晃麻将、赌球等,其中大部分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故意伤害犯罪案件中,因家庭邻里纠纷引起的案件高达70%,且多为邻里之间垃圾堆放、停车问题、通行相碰等琐事引发的纠纷,反映老年人在纠纷中的特殊心理状态,特别对亲属、邻里之间素有积怨的,易引发矛盾激化等风险。

为此,专办组在办理老年人犯罪案件时,在实体处置上,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一方面,“当严则严”。对于主观恶性大、罪行严重或前科多的老年犯罪嫌疑人,充分履行逮捕、起诉等检察职能,严厉惩治、严以执行;另一方面,“该宽则宽”。坚持少捕、慎诉、少羁押原则,依法运用好不捕、不诉、免予刑事处罚、建议缓刑等检察职能,适时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依法审查并召开公开听证会,共决定相对不起诉10人。

在程序适用上,推进繁简分流,实现快慢分道、提速增效,不断降低“案件比”。一方面,对老年人认罪的轻微犯罪案件,从快从简,对老年人举报、控告、申诉等案件,优先接待,优先办理;另一方面,对涉老疑难复杂案件,坚持繁案精办。

根据《白皮书》显示,在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中,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反应相对迟钝,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较弱,专门以老年人为作案对象的侵财类案件较为常见,其中涉嫌的主要为盗窃罪和诈骗类犯罪。据统计,同时期老年被害人案件有109件,其中盗窃31件、诈骗类52件。涉老盗窃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居家看护机会窃取老年人财物案件时有发生;涉老诈骗类案件中,犯罪分子多利用老年人贪图小利、注重养生等心理特点和缺乏身心关爱的现状,以购买保健品等为名实施诈骗活动,犯罪手段花样繁多,部分案件犯罪金额较高,个别甚至高达上百万元。

静安区检察院在对于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依法予以从重打击时,也对老年被害人给予从执法方式、心理关怀到司法救助等全方位的保护:对年龄较大、居住较远、行动不便的被害人主动上门询问,调查时不开警车、不着制服,保护隐私、降低影响;对于犯罪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的老年人,积极对接心理疏导,最大程度减少心理创伤;对于因刑事案件造成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建立完善司法救助互通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对赡养、继承、医疗等侵犯老年人基本权益问题突出的案件,积极对接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检察监督,提升办案质效。

静安区检察院针对涉老刑事案件做了大量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并用其反哺检察工作,有针对性地延伸检察触角,多角度发力。一是全方位精准普法。探索多样化宣传渠道,走进社区、走近老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二是深层次社会治理。充分借助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力量,积极探索矛盾纠纷解决多样化机制,最大限度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三是全流程后续帮教。将工作触角延伸至刑罚执行阶段,与司法局会签《关于加强静安区老年社区矫正对象工作实施意见》,共建老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长效协作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涉老案件办理的专业化水平,专办组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梳理案件特点、挖掘问题根源、总结犯罪规律、反思机制弊端,形成了专项调研文章。据此,静安区检察院于2020年9月召开“涉老犯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与路径选择”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法院、公安、司法局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进行专题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十余年的探索,静安涉老检察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近期,专办组专门对原有规定进行修订、更新、细化和完善,并出台了《老年人犯罪专业化办案工作规定》,同时建立了涉老案件法律援助全覆盖常态化机制,探索建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诉前介入机制,确立区域化一体联动机制,完善与公安、法院、司法局、退管办相关单位定期联络制度,强化沟通协作,构建多元化、立体化权益保护体系。

孙琳副检察长表示,下一阶段,静安涉老检察将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自觉将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纳入检察工作全局来谋划,服务保障“六稳”、“六保”;将继续完善静安涉老检察“捕诉研防一体化”的办案模式,以制度管长效,用规范促专业,继续优化工作举措,建立健全各项涉老检察制度。将继续坚持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相结合,提升犯罪预防成效。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点”、“面”结合,进一步提升普法宣传质效,确保普法宣传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