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服务新片区 ,上海海事大学迎来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新生

聚焦服务新片区 ,上海海事大学迎来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新生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0-12 18: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上海海事大学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4000余名本科生和2800余名研究生共同聆听了学校党委书记宋宝儒讲授的第一堂课《百年未有大变局下海大学子的时代担当》。学校信息工程学院也迎来了“人工智能”专业的35名大一新生。这些新苗将在东海之滨、滴水湖畔的这片沃土上,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扎根新片区,逐梦新时代。

厚植港航物流底色,培养“人工智能+海事”型人才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表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号召,主动融入产教融合区域布局,推动航运科技发展和支持现代航运新业态,满足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支柱产业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基于学校长期以来在航运、物流、海洋等领域积淀的学科专业、行业背景等特色优势,于两年前着手大力引进和培养相关师资,成立人工智能教研室,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研究人工智能课题,并于一年前申报建设具有港航物流特色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点。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中,学校信息工程学院具有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要把握机遇,进一步提高站位,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学校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中当好排头兵,积极行动起来,紧紧围绕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四大产业布局,将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融入到新片区建设中。“宋宝儒谈到。

据了解,上海海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办学定位为,培养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了解港航物流等行业需求和业务知识的“人工智能+海事”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并为加强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上海海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厚植港航物流“底色”,开设了“智能船舶信息与海洋物联网课程综合实践”“智能航运与海洋大数据综合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再辅以相关教师的产教合作项目的培养,学校人工智能相关学科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本、硕、博学生,并进入产业界、学术界继续发挥才干。

当谈到为什么选择人工智能专业时,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类2020级新生高嘉茜说,她对人工智能一直有着比较大的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工智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了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等等。

推进产教融合,服务新片区产业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重视产教合作、专业培养和未来发展。学校重视发挥教师的个人才能和团队力量,积极探索具有新片区特色的产教合作。其中,周日贵教授团队的“人工智能支持产教深度融合”专题获得了临港新片区2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该项目充分深耕人工智能这一利器的重要性和作用,拟将人工智能方面积累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在人工智能方面(包括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量子信息处理)的创新研究成果,用于加强与临港新片区内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科研合作、联合研发、共创独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新片区内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在与企业科研合作过程中,培养真正有实践经验的本、硕、博学生,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据了解,上海海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主要依托的是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目前采用一年级大类培养、二年级起分专业培养的体系。该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姜胜明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立,可以较好地满足临港新片区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产学研合作、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

重视科教融合,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学校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科研创新,充分发挥在航运物流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努力建设具有“人工智能+海事”特色实验室及研究平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

学校目前建设有“智能信息系统实验室”“数字影像与智能计算实验室”“航运大数据研究实验室“‘’航运物流物联网技术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量子智能计算研究中心“等多个实验中心,为研究有效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了坚实基础,为人工智能专业及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产学研实验基地。信息工程学院姜胜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海洋互联网方面的研究,提出多项创新性成果,为海洋互联网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专业王晓峰教授在海洋信息技术、港航信息工程等领域已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主持及参与交通建设、港航物流、数字海洋与海洋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科研项目30余项。

上海海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将继续发挥在智能海事领域的开路先锋作用,重点开展智能海运、智慧船舶、智能调度、智慧港口等方面的研究,致力培养能够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海事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业界精英和技术人才,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

“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兴趣是自小开始的,很早之前人工智能的概念就被提出,我惊叹于将机器赋予人一般生命的魔法,爱上了那些有活力的代码,他们有无限的可能,将人类认为的许多impossible变成possible,这也是我想往这发展的重要原因。” 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类2020级新生陈睿芃表示,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四年以后的他,希望能在临港这片新兴科技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以自己的所学,尽展国之少年风采,更不枉为一名优秀的海事人。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表示,要加强战略思维,提高全局意识,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任课教师不应囿于信息工程学院,要努力实现校内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赢;要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过程中,将重点关注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项目申请与合作,将人工智能与航运物流、生物安全、交通出行等融合创新,同时着力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输送对口人才。陆靖谈到,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希望大家以坚持的精神,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的风采。(中国日报上海分社记者 曹忱)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