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工艺创新及临床安全使用会议在沪召开

血液制品工艺创新及临床安全使用会议在沪召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14 14: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由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主办,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血液制品工艺创新及临床安全使用会议”在上海召开。相关血液病、药学专家汇聚,研讨我国血液制品工艺创新及临床安全使用话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总编兼社长王育琴表示,与其他药品相比,血液制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全球性医用血源紧张,已成为各国医疗机构所面临的难题。新型血液成分制品、血浆蛋白制品和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已成为药物研制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直关注血液制品的工艺创新和临床安全性。《药品管理法》也明确提到我国要建立药物警戒制度,对药品开展全流程监管,从研发、生产、流通和临床使用端发力,协同共进,合力把关血液制品安全和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学锋表示,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也称为因子Ⅸ复合物,是血浆来源的凝血因子提取物,最初被用于治疗Ⅸ因子缺乏。我国的血友病治疗起步于2000年左右,当前治疗主要分为按需治疗和预防治疗。按需治疗是指出血时或需要手术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在按需治疗得到了保障的基础上,呼吁患者接受预防治疗,这是国际上普遍推荐的血友病治疗方案,但在我国尚未得到普及。呼吁医保覆盖扩大范围,结合社会慈善与企业的力量,为患者提高报销额度,解决治疗开销的负担;同时药企降低相关药物费用,让更多血友病患者用得上、用得起,推动实现从按需治疗到预防治疗的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范国荣强调,血液制品是药物监管中的难点和重点。在药学监护环节中,要实时监测药品运输储存冷库的温度、湿度,确保物流冷链环节无差错,保障血液制品运输和储存安全,实行全程动态监管和追溯。其次严格审核点评血液制品使用处方,确保用药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积极开展科普相关血液制品科普讲座知识,告诉人们人免疫球蛋白是风险较高的一类药品而非营养品,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医生也应根据适应证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慎重使用此类药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血液科主任金洁表示,血液制品中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血浆蛋白成分高达200余种,品类繁多,功能多样,机体的免疫、凝血、抗凝血和营养物质传递等都与血浆蛋白相关。不同血浆蛋白种类和功能不同,性质不同,在生产过程中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人免疫球蛋白是利用从人体血液提取出的免疫球蛋白制备的免疫制剂,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制剂,一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免疫疾病。一般情况下,免疫缺陷的人群需要使用这种制品,如重症感染、川崎病等免疫疾病,另外,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中也会用到这种制品。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和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生产企业应当对新增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药品使用和安全性问题的宣传培训。临床医师、药师应当仔细阅读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和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说明书的修订内容,在选择用药时,应当根据新修订说明书进行充分的效益和风险分析。(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