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就是没病找病”? 走出10个体检认识误区

“体检就是没病找病”“一旦发现问题,反而增加心理负担”……如今,体检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在临床上,我们依旧常常听到人们对健康体检有不少错误的看法。肿瘤标志物升高也可见于非肿瘤疾病,如慢性肝炎、前列腺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等,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干扰检查结果。

“体检就是没病找病”? 走出10个体检认识误区

来源: 文汇报
2019-02-12 05: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走出10个体检认识误区

“体检就是没病找病”“一旦发现问题,反而增加心理负担”……如今,体检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在临床上,我们依旧常常听到人们对健康体检有不少错误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体检越来越表现出“名人或熟人效应”,就是每当有名人、熟人生病或猝死,就会引发一股体检热潮,公众看起来是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了,却多少有点临时抱佛脚的味道。渴了才喝水,病了才就医,是当下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但这肯定不如没病防病、把握健康的主动权来得好。体检切忌跟风,不要等到某某某得病,才为你敲响健康警钟。

误区1

体检是没病找病

每年,我国被确诊为肿瘤的患者约530万人,每年死于肿瘤患者有200多万人。这些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希望大众提高对疾病的重视,如果早期发现,许多肿瘤是有望治愈的。所以,看似健康的人也应该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定期体检能发现一些无痛或症状不明显的疾病,使一些潜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及早被发现、及时被治疗,这对健康生活和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误区2

等身体不适,再做体检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等到发现症状了,才想起来去医院检查。要知道,早期癌症往往没有任何感觉,等到症状出现了,可能就已经是晚期了。比如,很多人不愿做胃肠镜,认为自己身体没毛病。胃肠道肿瘤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有便血、腹痛等症状时再去查,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误区3

体检没用,体检后没多久就得肿瘤

现在体检机构设计的体检套餐多数针对常见病,不可能将全身各器官都检查一遍。通常,肿瘤检查有创性较大,比如胃镜、肠镜等,不可能人人都做、年年都做,因此有些疾病会被漏诊。一些发病率不高的疾病,更不可能动辄就做CT、MRI。普通体检套餐使用超声较多,但超声所能检查的器官有限,有时对位置比较深的胰腺癌等易漏诊。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的体检结果正常,却在不久后被诊断出肿瘤。如今,三甲医院体检中心的肿瘤检测手段也在发展,有专门针对肿瘤的体检套餐。

误区4

肿瘤标志物都正常,说明没得肿瘤

肿瘤标志物确实有预警作用,但不能作为肿瘤的主要诊断依据。肿瘤标志物是应用科学方法检测到存在于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物质,这种物质与肿瘤有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存在,且某些肿瘤标志物的高低还能反映肿瘤分期的早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对肿瘤具有非常特异性的标志物,也就是说,没有一项肿瘤标志物能100%查出肿瘤。

肿瘤标志物升高,也不一定代表有肿瘤,其筛查意义在于提示作用。肿瘤标志物升高也可见于非肿瘤疾病,如慢性肝炎、前列腺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等,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干扰检查结果。

目前,特异性最高的、用于检查肝癌的甲胎蛋白(AFP)特异性也只有70%到80%。换句话说,在所有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70%到80%的患者会产生肿瘤标志物超标的现象,剩下还有20%到30%的患者,指标是正常的。

肿瘤的诊断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只有持续观察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如果之前有肿瘤相关病史,或在随后的跟踪检查中发现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就需进一步进行CT、MRI等检查。当然,绝大部分肿瘤需要通过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误区5

体检就是浪费钱

我们要算好防病的账:如果一位患者已经到肿瘤晚期,治疗的希望很渺茫,费用一定会比早期肿瘤高很多,五年生存率却很低。体检筛查是一笔小投入、大回报的稳健投资。以胃癌为例,在日本和韩国,早期肿瘤诊断率可达70%以上,而我们只有15%。同在东亚地区,大众的生活习惯比较接近,为何结局如此不同?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肿瘤体检筛查做得好。

在日本,40岁以上的人每两年要做一次胃镜筛查。这是一笔划算的投入,早期胃癌的治疗费用大概是两万到三万元,不需要放疗或化疗,也不需要其他辅助治疗;可如果是晚期癌症,动辄就是几十万元的开销。我们要算清楚这笔账,使更多人认识到体检筛查的重要性,如果我国早期癌症发现率提高到日本、韩国的平均水平,保守估计,全国居民家庭每年能减少支出150亿元,国家每年能节省至少300亿元。

误区6

慢性病,却不定期体检

近年,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年轻化现象也比较明显。在死因构成中,约70%死于慢性疾病。有些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虽然一直在吃药,却不知道吃药的效果如何。在一般城市,除了单位团检,每年定期体检的慢性病患者其实并不多。要知道,预防慢性病,一定要定期体检,这有助于监控病情的发展,也为用药提供依据。

体检并不是单纯要查出危急重症,更重要的是发现某些可能引起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根据身体隐患,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困扰,这是提高大众整体健康水平的有效形式。

误区7

体检后发现问题,反而增加心理负担

健康检查后,受检者大多会有一些异常数据出现,此时不用慌张。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大多有专家解读体检报告,要遵从医生建议,加以随访、治疗或改变生活习惯。疾病刚有苗头,正是防治的大好时机,等到症状出现,届时的负担就不只是心理上的了。

误区8

辐射会留下健康隐患

听说X线检查对人体有害,许多人便拒绝透视,就因如此,有人错过了治疗肝癌、肾癌、乳腺癌的最佳时机。实际上,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国际上规定的人体器官可接受的射线剂量标准,而且一年一两次、一次几十秒的X线检查,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不大,除了女性妊娠期不宜检查,其他人不必过多担心。

误区9

一次体检,三五年无忧

有些人在体检后看到一切正常,就觉得万事大吉,三五年内都不体检了。殊不知,身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每天都在不停发生着细微变化。一次体检的结果并不具有长期意义,甚至几个月内就会发生改变。体检要坚持定期,因为它可以及时发现疾病,而及时发现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这是体检的真正意义。

误区10

体检报告随手扔

很多人读完体检报告,习惯随手一扔。其实,即便去年、今年的体检结果都正常,但如果其中某项指标有了很大变化,就有必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提示有某种疾病的倾向。经过医生对不同时间体检结果的比较,发现身体状况的变化,有利于及时做出诊断和防范。因此,体检报告要好好保存,切勿乱扔。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郑元超)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