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妇女发展40年”报告发布: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职业发展更广阔

作者: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2018-11-28 14:35:17

昨天,市妇联公布《上海妇女发展40年:成就、趋势和挑战》报告,报告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女性的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74.8岁上升到2017年的85.9岁,上升了11.1岁,高出全国平均数6岁多。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女性的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74.8岁上升到2017年的85.9岁,上升了11.1岁,高出全国平均数6岁多,也在极高人类发展水平之上。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女性的寿命显著高于男性,两性平均寿命差距始终近5岁。四十年来,上海男性从1978年的70.7岁上升到2017年的81.0岁,上升了10.3岁。上海女性的预期寿命于1999年就达到80岁以上,而男性的预期寿命则在2011年才达到80岁以上,比上海女性晚了11年。

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医疗卫生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之一。自1980年以来,上海女性的生育安全取得了很大进展,1980年至2015年间,孕产妇死亡人数下降了77%,孕产妇死亡率从每10万活产30.1人降至6.7人,远低于全国平均20.1人。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孕产妇死亡率每10万活产低于10人被视作最好水平,上海自2000年来基本保持在10/10万以下的最佳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也远低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14人。

女性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职业发展空间更广阔

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女性人口中的高等教育水平比例大幅上涨。据统计,上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校女硕士生的比重自1986年前不到20%,到1996年起超过30%,2003年跨过40%,2010年已达48.5%。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学位女生6.84万人,比男生多7705人,占硕士总数的50.3%;获得博士学位女生1.27万人,比男生少6441人,占博士总数的48.8%。四十年来,上海女性在各级教育上的受教育机会快速上升,受教育水平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截至2015年,上海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比全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出3.3年,处于高人类发展水平(男女之比为8.3:7.8)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之间(男女之比为12.2:12.1)。

上海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使她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从1982年到2015年,在全体女性就业人口中,从事各类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三个职业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7%、12%和8.5%,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增长幅度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女性的职业层次有了较大提升,但职业性别隔离仍然是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现象。一是男女两性在各类职业中的构成比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高层级职业之中,2015年负责人中女性比例仅占29.1%,而男性占70.9%,明显是男性占主导的职业。二是在同一个职业中层级越高的职位,女性比例也越低。2015年的数据显示,女性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已超过男性,占到了51.9%,但以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为多。职业阶层越高,女性人才越少的局面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发生明显改变。

女性双重负担日益加重传统性别分工依然存在

报告还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女性在经济、教育中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未显著改善其家务劳动的分担,女性承担着工作和家务的双重负担。一方面,女性面临的职场压力增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女性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传统性别分工的文化惯性下,家庭中的女性成为儿童、老人、病人的主要照料者,女性的家务劳动压力与日俱增。双重压力之下,加上传统性别文化的暗示和舆论压力,“妇女回家”成为一些家庭的理性策略。比较三次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可知,对于“男人应以社会为主,女人应以家庭为主”的观念,不仅男性在1990-2010年期间赞同率上升,女性的赞同度也上升。表示“很不同意”的比例大大降低,女性从1990年的45.2%,到2000年下降了24.5个百分点,2010年再降5.2个百分点。与此相对,表示“非常同意”的百分比却从1990年的2.6%上升到2010年的7.2%

此外,近年来上海女性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减量化、环境治理等工作要求,部分中小企业和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企业面临关停并转迁等问题,使原来就业的女性失去了就业岗位,而且因为相类似岗位减少造成再就业困难。二是国家生育政策的变化。生育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加重了女性的家庭角色属性,用人单位在用工选择上的隐性歧视加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