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法院召开服务保障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0-31 17:29:14

普陀法院探索创建服务保障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1+3+5”模式,紧紧围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一目标,实施对司法保障实效化、纠纷化解多元化和诉讼服务便捷化的提升,立体式营造创新、安全、效率、公正、诚信的“五型法治环境”。

10月31日上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召开服务保障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暨十大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普陀法院姜山副院长通报该院服务保障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具体做法,向社会发布了十个典型案例,并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普陀法院积极贯彻落实上级要求,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探索创建服务保障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1+3+5”模式,紧紧围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一目标,实施对司法保障实效化、纠纷化解多元化和诉讼服务便捷化的提升,立体式营造创新、安全、效率、公正、诚信的“五型法治环境”。

聚焦司法保障实效化 夯实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基础

主动对接需求,保障区域中心工作发展。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司法服务保障金融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精准回应上海金融聚集区建设司法需求,主动调整司法服务保障金融发展的理念和措施。研究制定《服务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实施方案》,为进博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谋篇布局。走访调研辖区企业,深入街镇面对小微企业开展法律咨询,倾听风投支持、风险防控等意见,回应商标注册、重组清算等问题咨询,持续畅通企业需求的对接渠道。加强与相关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及专业商事调解组织等的对接,探索依托专业机构就涉保理、网银、P2P等金融理财类纠纷进行诉前分流。

坚持依法全面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受理、妥善审理涉及市场主体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传统权利的民事纠纷,依法打击各类侵害企业及企业家财产权利的侵权和犯罪行为,积极回应市场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类合理利益诉求,有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正当权益。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沪上知名品牌“驴妈妈”确认不侵权纠纷一案中,因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处于从网站运营到网站加App手机客户端运营的大变革之中,“驴妈妈”公司对在先商标迁移应用到App中的合法性予未以关注,导致相关公司利用近似商品(服务)类别进行注册并阻碍其在应用市场推广,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普陀法院通过严格认定起诉利益、商标权有效保护范围,确认原告具有在先权利,且其行为没有攀附故意,不会导致相关公众误认,故不构成侵权,从而帮助企业从悬而未决的纠纷中摆脱出来,尽快恢复正常经营,有效保护了企业的合法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保障了平等的市场竞争秩序。

公正审理合同纠纷,引导市场主体诚信守约。倡导在商事纠纷审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正确认定合同效力,保护合法交易、制裁违约失信行为,提高违约成本,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同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加强案例宣传等形式,积极宣示市场规则,增强市场主体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本次发布的“二次销售冒充新车调拨”典型案例中,普陀法院严格依法认定被告隐瞒重要事实、将二次销售车辆作为新车出售的行为构成影响合同目的实现的重要情况,判令解除合同,违约一方返还价款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是对违反诚信原则当事人的有力惩戒。

保护创新创业,培塑新兴市场秩序。准确把握企业创新创业需求,依法审理经济案件,严格惩处各类侵犯企业家权益的犯罪,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保障新兴市场的竞争秩序。在本次发布的上海市首例“专车刷单”这一典型案例中,该案被告人利用新兴平台本身存在的管理漏洞,采取与传统诈骗方式不同的新型诈骗手段,行为性质如何准确认定并无先例可考,对司法机关严格执法,保护新型企业合法权益提出了更高要求。普陀法院站在依法培养、塑造新兴网络约车市场秩序的高度,准确认定虚构用车订单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依法严惩相关刑事犯罪,对类似案例起到示范作用,也对于专车公司提升支付安全和准入门槛、提高异常用车行为甄别能力提出了预警,为新兴市场秩序的维护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加大执行力度,兑现企业家胜诉权益。今年,是法院系统“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决胜之年。普陀法院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着力执行攻坚,确保债权人胜诉权益及时兑现,依法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前三季度,共受理执行案件3949件,执结3905件,执行结案率达99.24%。在打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方面也取得突破,共司法拘留55人,限制出境154人,发布失信人信息1503例,移送拒执犯罪案件并立案2件,另追究1人拒执犯罪刑事责任。在15次集中执行专项行动中,执行到位款项6.96亿元。在本次发布的“腾退土地执行案”典型案例中,普陀法院多措并举,一方面对涉案地块商户权利实现依法全面告知,保障其合法经营权利,做好社会稳控;另一方面,对被执行人依法采取强制腾退措施,被执行人摄于法律权威,主动迁出,案件平稳解决,取得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效的保护了涉案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

聚力纠纷化解多元化 为市场主体提供丰富高效的解纷途径

构建知识产权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为适应集中管辖普陀、静安、嘉定、青浦四个区内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案件要求,有效应对知识产权纠纷逐年攀升态势,积极扩容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平台架构,提升纠纷化解能效。例如,与普陀区司法局联合成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从工商、司法岗位退休人员中选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同志担任调解员,充分发挥联合调解职能作用,依托专业力量推动构建知识产权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前三季度,该委员会成功调解知识产权纠纷196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形成源头纠纷预防化解合力。在深入开展“4.26”知识产权日宣传保护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特别是高新、文化创意企业在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保护、侵权风险以及技术开发应用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通过加强法制宣传、专题培训、示范庭审旁听等举措,持续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乘积效应,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引入专业化商事调解组织。与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签订框架协议,邀请调解中心专家调解员入驻“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利用该中心集聚的知名律师、企业家等专业调解力量,对贸易、投资、技术转让等新型、疑难商事纠纷开展诉前调解。前三季度,共委托该工作室诉前调解疑难、新型、大标的纠纷29件,调解成功8件。

推进保险纠纷诉调对接工作。与市保险同业公会共建“保险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由同业公会派驻调解员,处理涉保险道交赔偿等相关纠纷。前三季度,该工作室共收案840件,成功化解491件。启动保险同业公会诉调专线平台,与在沪保险公司理赔平台进行实时对接,实现可视化远程网上调解。前三季度,网上在线调解收案119件,成功化解75件。

探索涉银行纠纷委托调解机制。与上海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会签合作纪要,委托该中心对金融借款纠纷、储蓄合同纠纷等涉银行业纠纷开展调解,推动银行纠纷通过更加灵活高效的方式解决。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和解协议的,法院对协议内容合法性及合理性审查后,认可调解协议的效力。自2017年8月实施该机制以来,所委托的案件近三成得以成功调解。

聚心诉讼服务便捷化 向社会提供优质便利的司法体验

开通“进博会”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设立专窗进行涉进博会案件的诉讼引导和立案受理,大力推进网上立案、网络送达。建立涉进博会案件快速响应机制,科学调配审判资源,安排资深法官组成专业审判团队,畅通立案受理渠道,提升司法救济时效性。密切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协调配合,畅通信息渠道,优势互补,形成联动保护。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平台的功能,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涉进博会案例及相关信息。

畅通立案服务渠道。在切实落实“立案登记制”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立案便利化。推行智能化诉讼服务,创新立案服务体验,倡导“指尖”诉讼,打好“互联网+立案”组合拳。探索完善网上立案、扫码立案、自助立案、跨域立案模式,为民众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立案服务。今年前三季度,共办理网上立案10686件,平均立案天数为3至5个工作日,立案成功率达98.87%。升级12368平台效能,通过在线留言、智能答疑等方式,将提供诉讼服务的时间拓展至全天候24小时。开发诉讼服务微信平台,并成立平台服务后援团,由业务庭指派副庭长作为联络员,建立微信群指导工单办理,确保立案材料得到快速受理及审查。

强化司法公开。积极推进诉讼全流程公开,将司法公开覆盖审判执行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更好满足社会司法信息需求,帮助市场主体形成确定的司法规则预期。通过开展庭审网络直播工作,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举办社会公众法院开放日活动,强化典型案例宣传,形成信息公开辐射效应。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今年普陀法院在中央级、市级媒体策划各类专题宣传报道已达200余篇。借助微信公众号、上海电视台法制天地频道电视直播,中国法院网图文直播等全媒体公开形式,向市场传递保护产权、维护诚信、优化营商环境的司法声音。

普陀法院牢固树立精品审判意识,依法高效办案,以实际行动服务保障区域营商环境,涌现出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经过严格遴选,发布了 “驴妈妈”商标权纠纷、“专车刷单”案等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十个案例,涵盖商事、金融、知识产权、刑事、执行等各类别,对相关领域的市场规则明确、守约习惯养成、诚信意识培养均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