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10月31日,由上海市政府主办,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市科协、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上海滴水湖论坛”在临港举行,包括26位诺奖得主在内的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众多中国院士科学家以及国内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将齐聚上海,就最新研究进展、科技前沿预测与规划、科技产业、加快人才培养等话题开展深入交流。
联合上海交大助推青年科学家发展
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分论坛中,上海交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表示,上海发展人工智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在超大城市管理、金融、医疗等领域的数据方面具有全世界独有的优势;在开源核心算法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一定要有行业背景,以智能化促进工业化。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构成人工智能能力的三要素包括数据、算法和算力(计算机),但人工智能的第一要素是人。上海一定要要重视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入,推动青年科学家发展,本次论坛积极借鉴德国林岛诺奖获得者大会组织经验,设置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邀请近百位国内外青年学者,促进深度互动的交流。论坛搭建了中国青年科学家与世界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实现资源嫁接和广泛合作的国际化平台,有利于促进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进一步了解、帮助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
在世界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樊春海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及该领域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2016年,法国、美国、荷兰的三位科学家因“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们设计和合成了基于有机分子的分子机器。目前他与团队正在研究使用天然DNA分子来合成分子机器,这种人工DNA分子机器具有更强的生物兼容性并发挥更复杂的生物功能,有可能为未来肿瘤、传染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检测治疗条件。樊春海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任博士后期间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黑格(Alan J. Heeger)教授,2014-2018年连续5年入选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年6月,樊春海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全职加盟交大化学化工学院,他长期从事核酸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发展生物软界面上DNA分子组装、表征和定量分析方法,并探索核酸生物检测和活细胞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俞凯2012年3月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他同时还是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近年来,俞凯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思必驰智能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研发的认知型人机对话系统技术,将机械式的语音识别推广到智能人机对话,使人们在车载、家居等各种真实的复杂场景中,可以顺畅自由地使用语音,随时随地与能够理解自然语言的交互式智能助理进行对话交流,完成任务。“对话式人工智能是未来人工智能可改变人类社会的关键。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也就是语言和劳动,促进了人类智能的进化加速;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成为新的信息世界,人与机器的交互越来越频繁,这为对话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世界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中,俞凯介绍说,以语音、语言为基础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在感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我们可以给机器发出一个“打开窗帘”的指令,或者通过语义清晰的一问一答形式,让机器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
“要是再进一步,让机器和人类进行轮次更多的认知型对话,甚至达到像朋友一样聊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强化学习和‘人机混合智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方向。”俞凯表示,强化学习使机器和人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试错”,让机器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自动学习人的推理和逻辑,而人机混合认知把试错和人类知识结合,有效加速机器进化过程,最终“学会”人的思考和对话方式——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上海交通大学-思必驰智能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多项新进展。“未来人与机器的交互很有可能促进双方的共同进化,当然,这其中可能要面对人工智能是否会与人类完全分离隔绝独立进化而产生对人类的威胁等伦理问题,但如果两者采取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交互和对话,并以合理的准则优化,这种冲突可能性发生的几率会大大降低。“俞凯介绍说。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