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镇馆之宝“倾巢而出” 尽现中国古书装潢之美

作者:李婷 来源:文汇报
2018-10-30 05:53:42

原标题:上图镇馆之宝“倾巢而出”尽现中国古代书籍装潢之美

自古以来,装潢的优劣是评判古籍第等高下的重要依据。11月1日,内地首个以古籍装帧为主题的展览:“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将在上海图书馆拉开帷幕。展览将分 “护帙篇”“书衣之美”“饰观篇”“书具之美”四个篇章,系统梳理绘画、书法、篆刻艺术在图书本身以及在书衣、书函、书盒、书箱等书具制作中的运用。本次展出的文献品类涵盖佛经、书籍、碑帖、尺牍,总数达 100件,每一件都堪称“镇馆之宝”,其中一级藏品38件,二级藏品24件。

据记载,“装潢”一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从“著于竹帛谓之书”开始,编以书绳,聚简成篇的简策装已有了早期的装潢意识与设计实践。“以往的书脊装潢史侧重于形制演变、工艺运用等方面的研究,对清代以来的收藏家具体装潢图书的操作个案缺少系统的梳理。”策展人梁颖介绍,一般新印刷的书相对装潢简单,是为“原装”;当书的版本愈发稀有,成为收藏品,收藏家会根据自己的品味对其重新进行编排。因为“重装”,珍贵的典籍文献才成为我们今天所能得见的模样。比如,唐写本《妙法莲华经》、宋拓《许真人井铭》、宋刻《侍郎葛公归愚集》等等。

以“四欧宝笈”为例,这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传世碑拓,包括《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明公皇甫碑》《温虞恭公碑》《九成宫醴泉铭》。收藏家吴湖帆将它们先后收齐,四碑合装为一匣,并题“四欧宝笈”,其书斋亦名为“四欧堂”。此次展览上,“四欧宝笈”的楠木书匣、书箱,将与四本传世碑帖一同亮相。其中,书箱的箱盖刻有吴湖帆手书瘦金体“四欧宝笈”四字,书匣匣盖上刻有其手题碑名。

本次将展出的经清代知名版本目录校勘学家黄丕烈重装的宋刻孤本 《重雕足本鉴诫录》,是五代后蜀何光远纂辑的一部书,汇编唐、五代有关政事。该书原先是项氏天籁阁装的,破损处补缀的是明代白纸,与宋本旧书页颜色不配,黄丕烈在重新装潢时,特地用宋代旧纸替换了明代的白色纸,裁切保留了项元汴钤盖收藏印的部分。此外,他还专门用宋代金粟山藏经纸制作了书衣,并为此书订制了织锦函套和楠木书匣。

举世闻名的传世孤本——宋拓宋装《许真人井铭》此次也在展出之列。《许真人井铭》为南唐刻,篆书,共七十四字,原井毁于北宋年间。此次亮相的吴湖帆外祖沈树镛的重装本,不是宋装原来面目,但保存了宋代托裱的内页,蛀孔也未做修补。旧拓被逐页浮置于新制的经折式底册上,中心对折处与四角分别用丝线固定,不加裱褙,首尾加装面板,外包以蓝布书套。此种装法为重装本中特例。

宋刻本《邵子观物篇》则出自清代怡亲王府的重装。据记载,该书曾被前人满篇圈点,怡亲王认为这些圈点有损美观,令工匠将它们一一剜去,然后逐洞修补,描出栏线与残损文字。“那些修描之处,若非借助光线折射审视,完全看不出来,这样手艺高超的做工,实在令人叫绝。”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陈先行感叹。

“书籍的装潢不仅是功能与形式美的艺术融合,雕版、书衣、函套、书匣等这种工艺化的表象之下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投射了东方哲学的精神。”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表示,即便是一位图书的门外汉,依然能够在这些千百年来被代代传承呵护的古籍碑帖中直观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细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