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洋劳模在上海 | 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毕韦西·穆克基

作者:郑倩 来源:上海友协微信公号
2018-10-23 11:51:41
分享

工作中兢兢业业、生活中朴素低调、言语中带几分幽默和调皮,这是私底下被上海日报同事称为“大黑”的印度专家,2018年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之一毕韦西·穆克基(Bivash Mukherjee)给人留下的印象。

接受采访的当天他刚从印度参加母亲的葬礼回来。而那次获得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还是他的母亲陪同他去颁奖现场的。

就像他描述母亲的去世为“这就是命运”,从最初只打算在上海逗留三个月、完成上海日报的创刊工作后就回国,到后来一待就是6个月、1年、15年、近20年……或许也正是命运将他与中国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99920日,毕韦西带着他的新闻理想来到上海。

在沪近20年人世沧桑,很多来中国的印度朋友都回去了,很多次他也同样面临去与留的抉择,但一次次,他都选择留下来。

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这里需要他,并且他有一群好同事。“他们做了一切”,他这样评价同事的付出。

说起当年整个办公室的同事守候在产房外等待自己女儿出生的故事,毕韦西的眼神里依然充满感激。

他的父亲给孙女取名ChinmoyeeChin代表中国,moyee在印度语中是爱的意思,满含了一家人对中国深厚的感情。

 

2018洋劳模在上海 | 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毕韦西·穆克基

毕韦西和夫人Nisha以及女儿Chinmoyee国庆节假期时在上海日报办公室的合影

 

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毕韦西被安排做体育新闻,从此便一直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因为我只看足球、网球、棒球,但这里像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所以很兴奋。当我开始在2000年奥运会期间做体育新闻后,我就对体育越来越感兴趣。”

 

2018洋劳模在上海 | 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毕韦西·穆克基

毕韦西接受记者采访

 

这一留,便开启了毕韦西在上海日报社举足轻重的外宣工作,无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网球大师杯、F1拉力赛、高尔夫大师冠军赛等重大国际赛事,APEC峰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印度总理访华等重要活动,还是“中国摩托运动发展”、首届“顾村公园樱花展”、“KAWS艺术展”等本地化活动的报道,毕韦西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这些报道反映了上海国际交流的成果、体现了上海的软实力,达到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毕韦西不仅报道经验丰富,更注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立场,不用“有色眼镜”看中国。

十几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让他成了中国通,在对稿件的处理上,涉及中国的政治体制、外交政策、民族事务和出版自由等问题,他都秉持客观的态度。

十几年来,以追随泰戈尔的名义,毕韦西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实地探访诗人上世纪20年代在此的足迹,又在上海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完成纪录片《东方之旅》。

该片引起海内外广泛注意,先后在上海电视台、上海作协、印度驻华大使馆、孟买、新德里、班加罗尔的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播放。

纪录片成功放映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一座来自印度的泰戈尔雕像在上海茂名路南昌路路口落成。

据毕韦西介绍,当时印度总统来沪参加世博会,专门从总统办公室打来电话邀请他陪同出席雕像的揭幕仪式。泰戈尔雕像的在沪落成也成为通过民间交流促进中印两国外交的范例。

 

2018洋劳模在上海 | 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毕韦西·穆克基

毕韦西·穆克基在外滩为他的泰戈尔纪录片拍摄

 

“因为我的文章使得上海有了一座泰戈尔雕像,甚至对印度人来说也是很大的荣幸。每年泰戈尔诞辰之际,生活在这里的印度人都会在雕像前纪念他,人们吟唱泰戈尔写的诗歌。马路会因此堵半个小时,总是引来警察。这是一个传统,我们还会继续下去的。”他说着说着像个孩子似的调皮地笑了起来。

事实上,纪录片完成后,毕韦西还一直在继续着一些补充工作,他透露说,还想再加点东西、作一些修改,但一直没有空闲时间。

“泰戈尔来的时候,徐志摩在北京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但没有放到纪录片里,我找到了演讲的全文,现在也已经找到可以做录音的人,所以我现在需要把它放到片子里,我希望在今年底完成这件事。”

2016年,毕韦西又开始追踪中印文化在上海历史上的交汇点。

经他考察,位于上海东宝兴路上的一座锡克寺庙一度曾引起全世界印度锡克族社区的关注,由于历经时代的变迁,这座寺庙如今已是民居和医院,所以它的存在连许多印度人都知之甚少。

通过调查走访,他写出了特稿报道,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发表在上海日报上,希望让后人了解中印交往历史。

 

2018洋劳模在上海 | 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毕韦西·穆克基

毕韦西在上海东宝兴路原锡克寺庙前

 

谈到中印之间的历史渊源,他特别提起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发布的一本书《黄浦江上的飞鸟:上海印度人的历史》。

这本中英双语编写的书记录了从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印度侨民在上海的历史,他是这本书的编写者以及作者之一。

他介绍说,编写团队从全世界的档案馆和私人收藏中挖掘出了一系列珍贵影像和历史宝藏。

“很多生活在香港、加拿大的人,他们的祖父曾生活在上海,所以为了这本书的出版,向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2017年中印双边关系经历过一段复杂动荡期,但这并没有影响毕韦西促进两国民间友好的热情,他依然积极报道中印交流活动。

印度查谛艺术基金会(Chaiti Arts Foundation)是他在沪推进中印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这家基金会由在华的印度人士发起组成,致力于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毕韦西在其中的活动包括组织各种音乐会与音乐节,以印度独特而罕见的乐器为主打乐器,让中国观众通过音乐了解印度的文化与艺术。他还曾独家专访,发表《印度音乐名人墙故事》一文,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该文通过上海的一家印度餐厅里的音乐名人墙,介绍了印度音乐与音乐家。这面墙作为一个文化象征,吸引着印度音乐家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地方进行文化与音乐交流。

他也常常接到印度宝莱坞影人的电话,希望他牵线搭桥,更多地了解中国市场。2016年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他就采访报道了获奖影片《葬礼》的印度导演Raam Reddy,还为他做导游、向其介绍上海。Raam在游览上海后由衷称赞上海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

毕韦西还告诉记者,这一次回到印度又有不认识的影人慕名给他打电话希望他能牵线双方合作。

“我在努力让自己对中国这个国家了解得越来越多。”他坦诚地说。“我做的都是很小的努力,我所做的就是告诉那些想来中国的人放心来这里吧,这里很安全,很有意思。”

不过,如今,毕韦西的妻子陪着女儿回了印度。

 

2018洋劳模在上海 | 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毕韦西·穆克基

2018930日,上海市市长应勇向毕韦西颁发“白玉兰荣誉奖”奖章、证书

 

问及未来有何打算,这个一直以来对一切大事似乎都云淡风轻的男人依然抱着一种淡然的态度:“学校是一个问题。但我在这里工作、旅游,度过了美好的时光,什么都不是问题。沈阳、西藏、北京、西安、四川、云南,我见过了一切,也许该回去了。但我前两天还是回来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说我再也不做打算了。当年我完成悉尼奥运会报道后,我老板说我们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说,‘好,完成之后我就回印度’,然后他们说上海还有世博会呢,好吧,我又待了两年。你就是走不掉了,他们在这里需要你。我并不想当什么CEO,我只是觉得自己在这里很开心,和别人交流、工作,完成工作后回家。我唯一后悔的就是没学会中文。”

他这样说着,语气里有些许的迷惘亦或是认命,也许这一次,他又会把去与留的抉择交给他的命运。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