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全球地图中的上海”地图展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一楼展厅对外开放。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共同为展览揭幕。本次展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展期一个月。展出的34幅地图,系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按照梵蒂冈使徒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海外知名图书馆馆藏原图高清等大复制而成。
本展览中绘制的地图已有四百多年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认识上海的视野。陈列的地图分为东方地图中的上海,西方地图中的上海,城市间的互动与连结,城与人的互动连结和上海城的变迁五部分,以不同的中心为视角,投射了不同时期的西方人,中国人视野中的世界图景与上海的区域形象,其中还有明末上海人徐光启主持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地图,不仅仅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描述的文献,更综合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不同文化群体在绘画、数学、政治、宗教、印刷等不同领域的独特面貌。古地图以绘制者为中心的状况延续了千年以上,宋代以前的中国地图中,中国以外的地方大都荒诞不经;1524 年欧洲的世界地图没有太平洋和东亚各国的踪影。而上海这座城市在地图上的变化,反映的是上海城市的成长与历史,更是全球视野中的变迁。
展出的古地图中,既有明清时期的中国古舆图,也有西方传教士或绘图师绘制的古地图。早期的地图中,上海作为一个城市还没有出现,但是今天上海所属区域已经出现,让我们从中了解到早期西方世界对这片区域是何种认知或者想象。此外如1643年,中国人绘制的《皇明分野舆图古今人物事跡》中,为了强调吴淞江水道的情形,上海县、松江府等被绘制成坐落在一座岛上。而绘制于19世纪的《江海全图》中,上海、浦东、南汇、奉贤、松江、青浦、宝山和崇明等都已经得到了详细的标注。研究者可以通过地图的演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更好地探讨上海以及江南地区的历史与社会变迁 本展览中部分地图是首次在沪与读者见面,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的历史和世界的演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上海与世界的视角,激发当代的上海人去思考在创建全球卓越城市中如何做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此外,我们从地图鉴赏的角度来看,这些原大高精度复制的地图给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书本式阅读体验,具有拓展视野的效果,同时从中可以看到地图作为一种文献,它是图像与文字的融合的实用工具,既有展示和表现的功能,也是美观的艺术作品。(中国日报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