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2018年上海书展21日闭幕了,你去逛过了吗?市新闻出版局最新公布的“2018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平均年阅读量为7.00本,逾7成市民愿意一年花50元以上买纸质图书。喜好的图书类型排名是:“文学”、“历史”、“日常生活”、“心理”和“经济/管理”。你的阅读指数达标了吗?
市民对于阅读的基本认知
纸质阅读依然是上海市民在阅读方式上的第一选择,但数字阅读也在广泛使用之中被认可。在“获取阅读资源的途径”的七个选项中,最高的“网上购买”比第二选择高出6.16个百分点。
打造实体书店,使其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阅读-购买场所,使其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地标,乃是正视阅读趋向网络/网购化现实的重要措施。本市以家庭、学校、单位为轴心所进行的阅读将有利于推动这一活动的发展。
市民的阅读兴趣
在喜好的图书种类上数年来选择稳定:“文学”、“历史”、“日常生活”、“心理”和“经济/管理”自2012年至今年基本上稳居前五位。
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着眼于通俗、有趣、实用等方面;而相对过于专业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等类图书的受众面则较小。居于图书和报纸之间的期刊集时效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知识呈现的方式也更多样。“使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时事新闻及其背后的深度评论、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令心情放松的娱乐消息等。
市民阅读的时间与频率
在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时间分配上,“纸质阅读>数字阅读”。
每天阅读纸质图书的时间连续六年首选在“15-30分钟”和“0.5-1小时”两个主要时间段;2018年的新变化是,每天阅读时长在“1-2小时”的位次由2017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比例也有提高;可见,尽管数字阅读对纸质阅读产生一定的冲击,但阅读纸质图书的优势趋向稳定,总的阅读时间在增加之中。
在每天使用电子终端的阅读时间上,“15-30分钟”、“0.5-1小时”和“1-2小时”已连续四年分别位居一、二、三位;数字化的发展提高了市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带来了整体阅读人群与阅读时间的上升;而作为每天接触的数字媒介主体的手机和互联网,则使得便携式阅读成为市民碎片化时间段阅读首选的可能。
市民对于传统(纸质)阅读的认知
“需要深度阅读”、“资料的权威性、学术性”、“内容需要反复阅读”、“专业性强”都与阅读质量、阅读效果直接相关,其排位的长期靠前说明在进行深度阅读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传统纸质阅读的倾向或者依赖;但是随着对于数字阅读的适应以及新生代阅读群体的成长,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差距会逐渐变化。自2012年以来,“1-3本”、“4-6本”、“7-9本”大体位居前三。市民年读书量在1-9本的比例为69.21%,年读书量在10本及以上的比例为22.77%;如果将所有选项的数据加权平均计算,上海市民平均阅读量为7.00本,“7-18岁”市民的平均阅读量为7.95本,上海市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前列水平。
市民对于数字阅读的认知
手机成为市民数字阅读最重要的载体的态势已经形成。愈益成熟的数字媒体技术以及手机功能的增强促进了手机阅读范围的扩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对手机阅读会有更大的推动;“从不进行数字阅读”选项的连续排后,可以从反面说明数字阅读几乎是全民参与的。数字阅读因其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等给读者带来诸多便捷,但其存在的问题如“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权威性不足”等也成为痼疾。
市民关于阅读的消费状况和倾向
上海市民在一年中自费购买纸质图书的支出,排在前四位的选项分别为“101-200元”、“51-100元”、“201-500元”、“20元以下”。
愿意在一年内为购买纸质图书支出50元以上费用的调查对象的比例达到76.45%,比去年增加了0.57个百分点,为历年来最高。总体来看,纸质图书的消费意愿比较稳固。
近五年来,愿意出钱购买数字出版物的比例连续上升,数字出版物零消费和低消费群体的比例亦在逐年降低。数字阅读物的质量提升,形式丰富,更新及时,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独家首发等特点将会改变数字出版物的消费理念,阅读者接受付费数字阅读将是必然趋势。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从2018年1月开始启动,有效样本量为4901份——其中网络问卷样本1425份,占全部统计问卷的29.08%;纸质问卷3476份,占全部统计问卷的70.92%。实际样本量占总体比率为0.214‰。
在4901份样本中,男性样本2527份,占51.56%,女性样本2374份,占48.44%;以年龄段进行区分,7岁至25岁样本占31.39%,26岁至50岁样本占50.03%,51岁至60岁样本占10.73%,60岁以上样本占7.86%。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